为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密码,为书写青年力量助力共同富裕的时代答卷,7月初,浙江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山海童梦・共富启航”暑期实践团奔赴台州市天台县,以脚步丈量“浙东唐诗之路”的千年诗韵,循足迹重温《徐霞客游记》的壮游情怀,在绿水青山间开启了一场沉浸式文化研学之旅。
重走诗路霞客径,触摸历史脉搏情
实践队首站便踏上沿着精心规划的“唐诗之旅研学路线”与“徐霞客游记研学路线”进行深度探访。在天台山大瀑布的轰鸣水雾前,实践队员们久久驻足。
“课本上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意境,唯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那种震撼。站在徐霞客笔下的‘山水奇观’前,仿佛能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的赤诚热爱,这份跨越时空的共鸣令人心潮澎湃。”队员龚名萱凝视着飞瀑感慨道。步入济公故居,雕梁画栋间沉淀的民间智慧令队员们深受触动。
“每一处建筑细节、每一个传说故事,都生动诠释着‘和合文化’的精髓。这种根植于乡土的文化基因,正是今天激活乡村、凝聚人心最深厚的底蕴。”这是队员吕琪在研学笔记中的感悟。
青春视角析文脉,共富路上话担当
研学绝非简单的文化怀旧,更在于思考如何让沉睡的历史文脉焕发新生,驱动乡村振兴。队员们将沿途的观察与思考,转化为深刻的感悟与行动方向。“重走这两条路,最大的震撼是看到千年文化积淀与乡村现实的紧密联系。那些唐诗里咏叹的山水、徐霞客笔下的古道,并非尘封的历史,他们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如何激活这份‘身边的宝藏’,让它们成为发展的动能,是我们青年学子必须思考的时代课题。”队长辛亚轩在团队讨论中强调。
实践队员李胡珍妮则着眼于转化路径:“在济公故居、在唐诗壁画、在霞客古道旁,我们记录下的不仅是风景,更是蕴藏其中的文化符号和精神价值。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将这些无形的文化资产,转化为可体验、可传播、可消费的文旅产品?如何更好地设计研学路线,让更多人像我们一样,来天台深度触摸历史,从而激发乡村活力?”
文脉赋能新图景,青春誓言践于行
深入实地的研学,让队员们对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使命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和更强烈的担当。
“站在天台山大瀑布下,我不仅看到了自然奇观,更看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唐诗之路和徐霞客之路,就是天台最独特的‘金山银山’。”队员夏翎倩充满信心地说,“我们绘制研学绘本、梳理文化资源点,实践队此行,就是希望为天台县打造“研学+文旅”的共富模式提供青年方案,让千年文脉真正转化为乡亲们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从唐诗壁画到霞客古道,浙师学子以青春的脚步串联起天台山的文化珍珠。他们在行走中感悟历史的厚重,在思考中明晰肩上的责任,更在行动中描绘着文化照亮乡村共富路的崭新图景。这份源于千年古道的精神滋养与实践感悟,必将激励他们在未来的征程中,继续以青春之我,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文字:吕琪 龚名萱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