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笔下的天台山,自古便以雄奇揽尽诗心;始丰溪碧波蜿蜒,恰似一条碧绿绸带,缠绕着千年“和合”文脉缓缓流淌。七月流火,暑气初盛。7月1日至6日,浙江师范大学“童梦山海・共富启航”实践队携一腔热忱而来,踏足这片被和合文化浸润的土地,用脚掌贴着泥土丈量每一寸底蕴,在山水间读懂文脉传承, 为乡村共富的画卷,绘就一条满含希冀的青春新路!
而这片让队员们心之向往的土地,本身就藏着说不尽的故事——天台县作为“和合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阐释着自然与社会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实践队的脚步从这里展开。
在文化地标里触摸历史温度。济公故居是早已在观摩列表中静卧的一大建筑,在绿萝青山间聆听千年钟声,在炊烟袅袅中静读百年经典,使得实践队队员们瞬间被“和合共生”的哲学智慧击中!队员在日记里写道:“斑驳墙垣藏着的不只是历史,更是当地人待人接物的包容谦和——这才是‘和合’最鲜活的模样!”
在自然奇景中解码生态智慧。近距离瞭望天台山的水天一色,队员们一边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边解锁“山水与人文共生”的生态密码,从动静结合中思索情感……这是自然的“和合”。
在乡村转型里探寻共富密码。队员们扎进塔后村、下宅村——这些曾靠采石“吃饭”的村庄,如今靠着生态资源玩转乡村旅游,通过智慧和实践完成了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华丽转身!
无论是在文化地标触摸历史、于自然奇景解码生态,还是在乡村转型探寻共富,实践队的每一步探索都为后续行动积蓄着力量,而实践的核心始终绕不开“童梦”与“共富”。
队员们在赤城街道桃源社区开起与“和合文化”相结合的“非遗课堂”,用绘画、情景剧给孩子们讲天台的神话传说,将家乡的美丽展现在他们眼前。
“让娃从小认家乡、爱文化,”来自赤城街道的张大娘说得实在,“‘和合’的种子才能在他们心里发芽,这可真是共富路上最带劲的精神力量!你们这群大学生干的真不错”
课堂上,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天台山的秀丽风光,用稚嫩的语言演绎济公的故事,眼神里闪烁着对家乡文化的自豪与热爱。
不光如此,队员们将“和合文化”中“共生共荣”的理念落到产业实践中,盯上了天台桃子、乌药这些特色宝贝,结合生活经验为农产品电商化出了一堆金点子——既让生态好物走出大山,也让“和合”文脉附着在特产之上,成为独特的品牌印记。大家都说,这次实践彻底悟了:文化是乡村共富的“定盘星”,守住文脉,发展之路才能走得又稳又远!
六天的实践虽短,却在队员心中种下了深耕的种子。济公故居的钟声、瀑布的水雾、城中村的笑语,都成了前行的力量;他们正整理“非遗课堂”教案、打磨特产包装方案,要让“和合”文化随青春脚步蔓延,让共富之花在更多山海间绽放。
文字:吕琪 陈楚涵 图片:陈楚涵 吕琪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