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震区满百日这个特殊节点,一场别开生面的心理救援行动正悄然展开。知行社社长黄剑杰,这位怀揣着公益热忱与专业智慧的领路人,从北京邀请来专业心理团队,期望为受灾村民抚平心灵的创伤。然而,当心理团队刚准备开展工作,就遭遇了村民们直白的质疑:“我们只想要重建款,搞这些心理辅导有什么用?”
面对村民的抵触情绪,黄剑杰没有丝毫气馁。他深知,传统的心理辅导模式在这里或许行不通,必须找到一种更贴近村民内心、能引起共鸣的方式。于是,他当机立断改变策略,组织知行社的社员与村民们围坐在温暖的篝火旁,开展了一场别具一格的“讲故事比赛”,用这种充满温情与互动的方式替代传统心理辅导。
篝火熊熊燃烧,映照着每个人饱经沧桑却又充满期待的脸庞。在交流中,72岁的卓玛老阿妈眼中闪烁着泪光,声音颤抖地说:“我的转经筒埋在废墟下了,那是我一生的陪伴啊。”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如同一把重锤,敲击在黄剑杰的心上。他明白,这个转经筒对老人而言,不仅仅是一件物品,更是精神的寄托、生命的慰藉。
黄剑杰立刻行动起来,他连夜发动知行社的社员们,不顾余震不断带来的危险,毅然决然地投入到废墟挖掘工作中。每一次挖掘,都承载着对老人的承诺;每一次搬运石块,都饱含着对生命的尊重。三天的时间,仿佛无比漫长,又转瞬即逝。终于,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完好的转经筒被成功找到。
当转经筒被送到卓玛老阿妈手中的那一刻,全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那掌声,是对黄剑杰和知行社社员们无私奉献的赞美,是对这份跨越困难的真情的回应。老阿妈紧紧地握着转经筒,泪水夺眶而出,她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与希望。
这个被媒体盛赞为“最温暖的心理救援”的案例,背后是黄剑杰提出的“共情式公益”理念的生动实践。他常常告诫知行社的社员:“不要把受灾者当‘案例’,要当‘家人’。”在他的带领下,知行社的心理救援手册中写着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真正的治愈,不是消除创伤记忆,而是让希望在废墟上重新生根。”
如今,知行社黄剑杰所开创的这套心理救援模式,凭借其独特的人文关怀和显著的实际效果,已被纳入中国心理学会灾害救援指南。它就像一颗希望的种子,在震后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为更多受灾者带来心灵的慰藉和生活的勇气,也为中国公益事业的心理救援领域树立了新的标杆。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