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高端市场消费力的下降,不少原本聚焦高端客户群体的品牌,纷纷将目标向中低端市场倾斜。在餐饮界,二三线城市的下沉市场已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而巴奴火锅早已洞察这一趋势,积极布局二三线及以下城市,截至目前,其直营门店网络已覆盖全国39个城市,门店数量近150家,其中二线及以下城市门店达114家,在下沉市场的深耕可见一斑。
回溯巴奴近年的扩张轨迹,每进入一座城市,都能迅速成为焦点。2023年,武汉首店开业便登上当地火锅热门榜第一,翻台率超过4次/天;2024年,杭州湖滨银泰in77店仅用3天就跻身大众点评城市热门榜首位,日均排队近700桌;济南万象城店开业当日直至晚间九点半,仍有60桌客人坚守等位……这种跨区域复制的成功,让众多网友在品牌公众号留言区集体呼吁“开到我的家乡”。
巴奴的扩张遵循着“核心商圈打样—密集布局—标杆升级”的路径。在郑州这个“大本营”,15年间布局了24家门店,仅金水区一个区就达到10家;在北京,6大城区的高端商场均有渗透,形成了规模化的品牌效应。这种“稳扎稳打”的策略,使其在2025年暑期创下了单店最高翻台10次的行业纪录。
在客单价普遍下行的餐饮市场,巴奴138元的人均消费仍能维持高人气,核心在于对产品品质的精准拿捏。2012年,品牌以“服务不是巴奴的特色,毛肚和菌汤才是”的定位破局,将“产品主义”刻入基因——创始人杜中兵始终强调,要“给家人、朋友做放心、好吃的火锅”。
这份坚守转化为具体的品质承诺:所有食材追求“能天然不添加,能当天不隔夜”;摒弃行业传统的火碱发制工艺,引入“木瓜蛋白酶嫩化”技术健康处理毛肚;布局第三代供应链,通过5大中央厨房和1家底料加工厂实现“一天一配”,覆盖14个省市的冷链网络确保“能冷鲜不冷冻”。过去一年,其推出的“蔬菜月月新”计划更将龙竹鲜笋、云南姜柄瓜等原生态食材端上餐桌,每月至少上新5款区域小众美味,带给顾客源源不断的新鲜感。
巴奴对产品品质的严格要求还体现在供应链建设的前瞻性上。早在门店数量不足10家时,就建立了原料加工厂。巴奴坚持“先造链,再开店”,打造的5大中央厨房,每个核心辐射400-600公里,实现全部门店菜品集中供应,冷链物流“一天一配”的模式既控制成本,又确保各门店出品一致性。这种模式让巴奴在145家门店的规模下,实现了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单店盈利能力。
从 114 家二三线门店构筑的扎实底盘,到近 150 家门店形成的全国性网络,巴奴火锅以 “产品主义” 为锚点,在下沉市场与品质赛道的双重布局中,走出了一条稳健而清晰的扩张路径。供应链的前瞻性搭建、跨区域复制的成功经验、消费者对高品质的持续认可,共同构成了其冲刺港股 IPO 的核心底气。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