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究新时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现状、认同程度与践行路径,7月25日,聊城大学商学院(质量学院)社会实践团队于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秦楼街道开展“青年扬正气,社区绽和谐”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实践队员对社区居民进行走访
团队围绕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12项价值理念开展为期三周的居民调查。团队采用“行走观察+问卷+焦点小组+个案深访”四维方法,累计回收有效问卷1826份,访谈社区书记、网格员、楼栋长、志愿者、普通居民及青少年代表97人,并随机跟拍12户家庭的日常互动场景。综合数据显示:居民对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认同度高达93%,但认知深度与践行方式呈现显著梯度差异。其中,老年群体对“富强、爱国”叙事最具情感共鸣,却苦于新媒体渠道缺失;中年职场群体对“敬业、诚信”理解最为务实,却面临加班文化挤压公益时间;青少年对“友善、和谐”有天然亲近感,却缺乏可感可及的场景化体验。83%的居民认为社区公共空间是价值观浸润的“第一课堂”,但现有文化设施利用率不足四成,活动内容仍以节日文艺汇演为主,缺乏持续性、互动性、分层性。76%的受访者呼吁建立“家门口的价值观体验馆”,通过微缩场景、沉浸剧场、邻里议事厅等形式,把宏大叙事转化为可触摸的生活细节。72%的退休党员表示愿意成为“银龄宣讲员”,却缺少统一教材与激励办法。与此同时,物业公司、辖区企业、社会组织的协同意愿强烈,但缺少资源整合与项目化运作平台,导致“社区吹哨,各方报到”流于口号。面对供需错位,实践队提出“四维联动、三阶递进、双线传播、一核评估”的系统方案:一是构建“社区党委—网格支部—楼栋党小组—家庭党员中心户”四级联动机制,把价值引领嵌入治理末梢;二是实施“认知—认同—践行”三阶课程,针对银发族开发“红色记忆工坊”,针对上班族推出“午间微公益一小时”,针对青少年打造“童画核心价值观”研学路线;三是建立“线上融媒体专栏+线下沉浸式长廊”双线传播矩阵,运用短视频、H5小游戏、社区电台等轻量化产品,让价值观“抬头可见、驻足即学”;四是开发“价值观践行指数”动态评估系统,利用微信小程序收集居民日常善举、志愿时长、邻里互助等数据,积分可兑换家政、健康、文体等服务,实现“知行合一”的正向循环。团队还计划与民政、团委、妇联共建“社区价值观创新实验室”,持续跟踪居民行为变化,推动核心价值观从“墙上贴、口中背”转向“心里记、脚下走”,最终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图为实践队员对社区居民进行采访
实践队员张静然表示:“我们在社区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他们学会后拉着我们合影,说‘闺女,这就是友善’。原来,核心价值观是被需要、被看见的温暖循环。”从思政课堂到社区网格,聊城大学商学院(质量学院)社会实践团队用脚步丈量青春与时代的交汇点,用数据与故事勾勒出一幅“强国一代”的价值成长图谱。他们相信,当认知被场景激活、认同被情感点燃、践行被制度呵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从“熟知”走向“真知”,从“真知”走向“真行”,在每一间实验室、每一片社区、每一次转发与点赞中落地生根、拔节生长。(张静然)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