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山东省丰富的美食文化底蕴,探究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现状与发展路径,6月30日,聊城大学商学院(质量学院)社会实践队走进腊杆陈烧鸡门店,以实地调研为笔,在咸香的卤味气息中,开启一场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深度探索,探寻非遗美食传承密码。
(图为实践队员了解腊杆陈烧鸡历史)
踏入腊杆陈烧鸡门店,“始于1912,四代人一只鸡” 的故事扑面而来。老板围站在柜台旁,向消费者讲解烧鸡传承,从选鸡、宰杀到卤制、烘烤,每道工序都遵循百年古法 ,选鸡讲究鲜活健壮,卤汤传承独家配方,火候把控全凭手艺人经验,四代人接力守护,让烧鸡始终保持肉质鲜嫩、卤香醇厚的特色,这一口滋味里,藏着对传统技艺的执着坚守 。腊杆陈烧鸡作为百年老字号,有深厚文化底蕴,却也面临新难题,如何让年轻消费者爱上这口 “老味道”,怎样借助新渠道拓宽销路是腊杆陈烧鸡老板的心事。实践队员王忠晓在实地考察过程中与门店顾客交流、观察门店经营,发现传统非遗需适配现代消费场景,既要有线下门店的烟火气,也要拥抱线上推广、文创联名等新玩法,青春视角与非遗传承的碰撞,才能让传承路径的探索更具活力。实践调查过程中,团队发现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门店的常客多是40岁以上的食客,年轻人大多是被长辈带来“尝鲜”。队员们在街头访谈中,听到00后们的真实想法,“觉得包装有点老气”“不知道除了下酒还能怎么吃”“网购渠道不太方便”等反馈,如同一面镜子,照见非遗传承面临的共性问题——如何让百年味道跳出“怀旧标签”,成为年轻人日常饮食的选择。团队结合观察提出:“传统不是守旧,而是要找到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她注意到门店的会员活动多是“充值赠礼”,便建议增加“烧鸡文化体验”:比如每月开设“卤料辨识课”,让顾客了解八角与桂皮的搭配奥秘;设计“DIY蘸料台”,提供蒜香、蜂蜜、辣椒粉等年轻口味选项。
(图为实践队员考察腊杆陈烧鸡制作过程)
此次社会实践,是青年与非遗的深度对话。实践队员们不再是文化传承的 “局外人”,而是化身 “调研者”“传播者”,用镜头记录传承故事。他们深知,传承非遗不仅是守护过去,更是创造未来。未来,实践团队将会帮助老板通过短视频推广技艺、设计创意包装,让腊杆陈烧鸡的香气,借青春势能飘向更广人群。王忠晓表示:“青春与非遗的相遇,不是让我们去改变传统,而是用新的视角发现它本来就有的生命力。这场关于烧鸡的探索,或许只是一个开始,但足以证明,当百年卤香遇上青春力量,老味道定能在新时代飘得更远、更久。”这场传承探寻,是青春赋能非遗的生动实践,期待更多青年投身非遗传承,让腊杆陈烧鸡这类非遗美食,在新时代持续飘香,续写传承新篇。(王忠晓)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