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婷婷、李雨秋 图/向萌萌
为推动普通话在乡土间扎根发芽,南华大学基础医学院“仲夏芙蓉医路行,医路向前”社会实践队深入邵阳市绥宁县东山侗族乡牛背岭村,通过趣味课堂、义诊联动、入户走访、文艺汇演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推广普通话活动。
趣味推普课堂:提升孩子们规范用语能力
7月28日,“趣味学普通话,自信展风采”主题课堂在小学教室开讲。队员们从声母、韵母入手,借助经典绕口令,创设“抢答擂台”;针对易混淆词汇,设计“词语猜猜看”“发音小法官”等互动游戏;通过“画停顿线”讲授断句技巧,并结合《登鹳雀楼》的朗诵,传授节奏把控方法。“学、练、玩”三位一体,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学会了更加规范使用普通话。
义诊推普阵地:语言互通提升医疗效率
7月30日,村委义诊点变身“推普阵地”。队员们提前预设了可能会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因此提前准备了普通话推广手册,将普通话推广与健康服务有机结合。在为村民测血压、解疾患时,队员们聚焦就医常用语开展教学,通过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村民尝试使用普通话交流,让健康守护与语言推广在诊疗场景中同频共振。
入户推普行动:日常互动融入普通话学习
8月1日,队员们走进村民家中拉家常、传乡音。在亲切交流中,队员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少数民族村民普通话使用现状,还积极引导他们养成用普通话交流的习惯。针对老年群体,采用慢速示范教学法,侧重指导日常生活用语;面对儿童群体,则通过趣味对话游戏激发学习兴趣。“这样说话,还挺有意思的!”村民们跟随朗读,互动中将普通话自然融入日常生活。
村晚推普盛宴:文化汇演架起语言连心桥
8月2日晚,“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在“村晚”文艺汇演中圆满落幕,普通话成为了连接乡土与广阔世界的暖心桥梁。汇演现场,诗歌朗诵、民族舞蹈、歌曲串烧等节目精彩纷呈,赢得了侗乡村民们的热烈掌声。这场村晚盛宴将推普行动巧妙融入乡村生活的烟火中,不仅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青春风采,更搭建起高校学子与基层群众情感交流的纽带,为推普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趣味课堂的朗朗书声,义诊台前的轻声叮嘱,灶火旁的乡音转换,“村晚”舞台的肆意绽放,南华学子以语言为媒,穿梭于牛背岭村的晨昏烟火。推广普通话的意义,不在于覆盖多少词汇,而在于它打通了通往健康的路,凝聚了守望相助的情,点亮了孩子们眼里的光,更构筑起了一座座多民族之间无畅交流的心之桥。那些被点亮的笑容与自信的嗓音,正是这群青年在侗乡深处绘就的最美蓝图,也是乡村振兴路上生动的画卷。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