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追溯革命历史,延续红色基因,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西安建筑 科技大学华清学院“追溯红色根脉 ·赓续精神薪火 ”爱国主义教育实 践团于 7 月 19 日至 21 日走进延安,先后赴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 梁家河及宝塔山广场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在行走的大思政课中感悟革 命初心,传承红色薪火。(通讯员:景存瑶、张谨泊、杨亦乔、李欣 然)
西北局内忆峥嵘,初心照见来时路
7 月 19 日下午,实践团伴随着纷纷细雨迈进党中央在西北地区 的最高领导机关——中共中央西北局革命旧址,探寻革命先辈的奋斗 印记。旧址里的窑洞长着岁月的褶皱,脚下的黄土无声的讲述着那段 烽火岁月。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张德生等先辈曾在此工作生活,为革 命事业奉献心血。旧居内陈设简单,却藏着无尽的故事——革命生涯 早期,张德生投身革命、秘密开展地下工作;抗战时,他组织抗日救 亡、开展统战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又投身陕西建设,推动社会进步。 这些过往,如同一幅幅鲜活画面,彰显着先辈对信仰的坚守,让实践 团成员深刻感悟到革命精神的厚重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张德生等先辈旧居。韩佳豪 供图
步入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泛黄的电 报手稿、锈迹斑斑的步枪、破旧的公文包,瞬间将实践团成员拉回那 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 ”展墙中“抗日救亡、 匹夫有责 ”的八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吸引着成员们的目光,字里行间讲 述着西北革命根据地从创建到壮大的艰辛历程。它作为延安红色文化 的核心组成,连接着历史与当下的精神纽带,以鲜活的历史叙事,激 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从革命传统中汲取力量,赓续奋斗精神。
图为实践团成员近距离观察展品。韩佳豪 供图
重走劳动山路,踏访知青足迹
7 月 21 日上午,实践团踏上前往梁家河知青旧居的黄土路,沿 着当年数千名下乡知青们曾经走过的足迹,在知青窑洞前久久伫立。 成员们与当地淳朴村民交流时了解到,那些躬耕农村的北京知青们来延川之后无一不经历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
村民指着远处的沟壑,动情地讲述知青们如何带领他们打坝淤地、 改造水田,将贫瘠的荒地变为良田;又如何在资源匮乏的年代,建起 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点亮梁家河的夜晚。站在这些凝结着智慧与汗 水的工程遗址前,实践团成员们深受震撼,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知青们 “敢教日月换新天 ”的豪情。这一刻,真正读懂了乡村振兴的背后, 是无数先辈们代代相传的勤劳与坚守,更是他们用汗水浇灌出的烟火 人间。
图为实践团进入梁家河村。韩佳豪 供图
宝塔山下听民声,问卷承载赤子问
出发前,实践团精心设计了一系列融合延安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 包括印有“延安 ”字样的扇子、印有宝塔山剪影的钥匙扣等,希望以 更生动的方式传播延安精神。随后,成员们带着这些文创来到宝塔山广场,一边向市民、游客发放关于延安精神的问卷,一边把饱含心意 的文创送给大家。其中,实践团成员在与北京游客交流访问时了解到, 延安精神于他们而言是一段鲜活的记忆。他们回忆:“第一次站在延 河旁看宝塔山时,当地向导便指着山体上‘为人民服务 ’的石刻生动 讲述着当年战士们站岗的故事,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 带着温度的回忆,让实践团成员明白,传承延安精神,要让历史“活 ” 起来,才能真正刻进当代人的心里。
图为实践团成员进行问卷调查。韩佳豪 供图
实践团在延安市宝塔山广场、体育场等地开展问卷调研活动,总 计发放问卷 100 余份。通过实践团成员的调查问卷,团队深入了解到 当前人民群众对延安精神的了解与熟悉情况。大多数居民表示,希望 能加强延安精神的普及程度,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能触摸到宝塔山的 砖石那样贴近延安精神,让“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这些词,从书本里走出来,变成能跟着学、照着做的生活指南。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宝塔山下合影。韩佳豪 供图
实践延安行,调研启新程
延安之行的实地走访,为实践团后续传承工作筑牢根基。实践团 的调研行动,让成员们深度触摸延安的历史脉络、精神传承与时代脉 动。团队成员根据线上调查研究与线下实地走访,系统梳理出延安红 色精神普及现状,尤其对西北局旧址、宝塔山承载的革命记忆有了透 彻感悟,为红色精神传播挖掘新触点。如今,各地游客奔赴延安追寻 初心的脚步愈发坚定,红色研学、精神传承持续升温。实践团将继续 深耕延安精神的现代表达,为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焕新 ”赋能, 让革命薪火在新时代燃得更旺。(景存瑶、张谨泊、杨亦乔)
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追溯红色根脉 ·赓续精神薪火 ”爱国主义教 育实践团
联系人:张谨泊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