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维导语: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的新阶段。文商旅融合作为激活城市存量空间、提升民生福祉、塑造城市特色的关键路径,正成为推动人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结合不同城市的实践案例,探讨文商旅如何通过空间重构、产业联动、民生优先、情绪营造的协同路径,推动人民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提供实践范式。
一、人民城市的核心逻辑:从“建设城市”到“经营城市”的价值转向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以“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为核心维度,本质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范式转型。这一目标突破了传统“规模扩张”的惯性思维,转向“内涵式发展”——通过优化空间结构、激活文化价值、提升服务效能,让城市成为承载人民美好生活的综合载体。
文商旅正是这一转型的关键抓手。文化赋予城市灵魂,商业激发经济活力,旅游串联资源要素,三者协同打破功能分区壁垒,推动城市从“单一功能体”向“复合生态圈”蜕变。这一转型的本质,是从“建设城市”转向“经营城市”——通过文商旅的渗透与融合,实现空间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最大化释放,推动城市更新与城市高质量发展。
洛阳老城区通过“汉服+洛邑古城”IP打造,一年内带动汉服设计、制作、销售以及旅游服务等不同领域近3万人就业,居民收入也高速增长,印证了文商旅融合在激活存量空间、创造新质生产力,以及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方面的巨大潜力。
二、文商旅驱动人民城市发展的四大战略路径
1.空间重构:存量资产活化与场景创新
面对城市发展中“旧空间改造”的挑战,文商旅融合通过“文化赋能+商业激活+旅游引流”的模式,保留历史肌理、植入新业态、创造沉浸式场景,将闲置或低效空间转化为活力节点,实现历史肌理与现代功能共生的同时,实现存量资源的高效利用。
上海张园的保护性更新堪称典范。项目保留石库门建筑群的历史风貌,引入高端商业、艺术展览与沉浸式演艺,打造“海派文化+国际时尚”的复合场景,日均客流达3万人次,带动周边商圈消费增长。重庆戴家巷则通过“针灸式”微更新,以悬空栈道串联解放碑商圈与洪崖洞景区,将巴渝山城的立体地貌转化为“Z”字型崖壁步道,既保留吊脚楼等文化遗迹,又形成“历史记忆+现代消费”的主客共享空间。
厦门的高崎渔港改造同样具有启示性。项目将废弃码头转型为海洋文旅与科创产业园区,通过配套青年公寓与创业孵化器,形成“文旅引流+产业落地+人才集聚”的闭环,证明文商旅融合能有效破解“千城一面”困局。宣恩县对老街区进行微改造,保留土家族吊脚楼特色肌理,植入非遗展示与民俗体验空间,让老城空间焕发新活力。
图源:海峡导报
2.产业联动:构建“文旅+”的消费生态链
人民城市的经济韧性需依托产业协同。文商旅融合通过“产业链融合”打通消费场景,培育新业态、新动能,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文旅产业具有强关联特性,可通过“文旅+”模式串联上下游资源,拓展消费市场同时,也培育了城市新动能。
天津依托海河文化打造“文商旅+非遗”项目,通过沉浸式夜游、数字艺术展等新业态,带动夜间经济发展;重庆沙坪坝三河村的“远山有窑”项目和“缙泉烧”陶瓷文创基地等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并推动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展现了“文旅+艺术+农业”的城乡联动效应。昆山则依托水系资源串联生态绿道与商业节点,构建“文旅+生态+商业”复合廊道,让“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无缝衔接,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和运动场所,还带动了民宿、餐饮的发展,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消费增长。宣恩县推动 “文旅+茶叶” 融合,打造伍家台贡茶研学基地,实现茶叶种植、非遗茶艺展示与旅游消费的链式发展。
数字经济时代下,“文旅+科技”催生了元宇宙景区、数字藏品等新形态,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厦门鼓浪屿打造全国首个世遗文化元宇宙,通过三维建模、AR导览,实现了线上线下体验融合。该项目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字环境下保护与促进文化多样性案例集”,为历史遗产活化提供了技术赋能的新路径。
3.民生为本:打造“主客共享”的高品质生活圈
文商旅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市民与游客的幸福感。从“游客经济”转向“主客共享”的普惠型发展,是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实践。
上海的黄浦江两岸开发同样注重“公共空间优先”,保留大量滨水步道与文化设施,让市民与游客共享优质城市资源;重庆则以社区为单位培育“文旅微场景”,如街头艺术展、社区博物馆等,让文化融入居民日常生活。安徽滁州琅琊区以“绣花织补”手法微改造老城,修复历史地标的同时植入便民业态,既留住了文化记忆,又为居民提供了“10分钟便民服务圈”。湖北宣恩县践行“全域旅游”理念,将县城整体打造为4A级景区,通过免费开放机关停车场和侧坐、旅游王子允许路边有序停车、推行“轻微交通违法劝导”等暖心政策,实现游客量剧增,本地居民满意度提升。
图源:新华网
4.情绪营造:服务化运营与情感价值传递
以文商旅融合的精细化运营为路径,通过情感共鸣、心理满足与认同感传递,构建有温度的 “情感引力场”,推动城市从 “功能满足” 向 “情感共鸣” 进阶 ,这既是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高阶形态,也是文商旅融合的价值突破。这种价值落地既需文化 IP 的精神感召,也依赖服务细节的人文关怀和精准触达。
重庆洪崖洞以 “山城夜话” 实景演艺激活吊脚楼空间记忆,让建筑成为承载巴渝文化的情感容器,游客在立体街巷中获得沉浸式文化体验。上海迪士尼通过 “守护神奇” 计划,将清洁工转化为 “地面艺术家”,用落叶拼出卡通图案,非标准化服务带来好感度提升,印证了细节互动对情绪的放大效应。《山东好客服务标准》构建的 “五心服务” 体系,从真诚接待到场景营造,形成 “亲和力 + 吸引力 + 服务力” 的叠加效应,为情绪营造和服务型城市提供范本。
这种 “服务即体验”运营逻辑,正在重塑城市亲和力,其核心在于让城市服务既懂功能需求,更懂情感诉求,如大阪环球影城的 “情感识别徽章”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的 “云雾森林” 疗愈空间等案例表明,当城市能敏锐捕捉并回应人的情感需求时,才能真正实现从 “过客城市” 到 “共情城市” 的跨越。
三、政策与机制创新:文商旅引导城市更新的保障体系
文商旅驱动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依托“政策+资金+人才”的三维保障体系。
顶层设计方面,上海市出台《进一步促进商旅文体展联动吸引扩大消费的若干措施》等政策,建立文旅商体展联动协调机制,形成市区联动、部门合作推进合力,通过“票根经济”串联多业态消费,有效推动了文化创新创造、产业融合提升、产城融合增能等,促进了城市高质量发展。泉州出台《文化旅游发展促进条例》,以立法保障资源整合与激励措施。资金保障方面,西安通过“文物保护+商业开发”模式引入社会资本。人才培育方面,则注重“产教融合”。天津与高校共建文旅实践基地,厦门以房租补贴吸引文创团队,重庆通过“非遗工坊+职业培训” 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解决了就业问题,还推动了非遗技艺的创新和发展,形成“培育-就业-创新”的良性循环。
图源:人民网
四、 未来展望:文商旅融合的进阶方向
随着技术迭代与消费升级,文商旅引导人民城市发展需向更深层次演进:一是技术赋能:利用元宇宙、VR等新技术打造虚实融合的消费场景;二是IP塑造:通过城市文化IP开发衍生产品与服务,形成可持续的经济链条; 三是社区共创:借鉴厦门东部新城模式,让居民深度参与文旅项目运营,如通过“居民议事会”决定业态布局,共享发展红利;四是绿色转型:推动低碳文旅,如重庆“绿色步道+生态驿站”体系,平衡发展与环保。
同时,需警惕“过度商业化”风险,通过动态监测机制平衡文化保护与经济效益,确保城市更新的温度与深度。
结语
在存量时代,文商旅融合不仅是城市更新的“工具”,更是人民城市建设的“方法论”。通过空间活化、产业创新、民生优先的三位一体推进,文商旅正在重构城市价值坐标系——让历史与现代共生,让经济与人文共振,让城市真正成为“人民的城市”。未来,这一路径将持续释放城市潜能,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新篇章,让“人民城市”的美好图景在实践中不断清晰。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