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名师工作室专项培训在十方院小学顺利开展。本次培训特邀张占国老师进行专题指导,张老师是廊坊市教育局国家级实验区和示范区两区专班负责人,河北省教育技术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区各学科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及核心成员共计100余人参加,旨在提升名师工作室的规范化运行水平与跨学科教学研究能力,为区域教师专业发展赋能。
本次培训主题为“名师工作室运行机制与建设思路”,从规划、执行、反思三个阶段系统解读工作室的科学运作模式。
规划阶段,张老师重点强调需明晰团队的“人”与“路”。工作室主持人首先要通过多维度数据采集,掌握成员的地域分布、年龄结构、职称业绩等信息,让成员做到知己知彼。以地域分布统计为例,其直接关系成果辐射方向;而职称与教学业绩分析,则是成员实现自我超越的前提。其次,需确立符合团队实际的共同愿景,避免“舒适化倾向”,选择有挑战性的发展路径,并通过完善制度保障运行,如建立自主学习制度(每年订阅1~2份专业期刊、每学期研读2部教学著作)、课例研讨制度(每年研发1个精品课例)等。参训教师利用手机、便携式电脑等工具现场模拟《AI推荐选题》,在实践中学习。
执行阶段,张老师着重介绍了“五动”教师培养路径。“导师带动”通过隐性师承、显性师承及多元创新,实现“提升1名主持人、发展10名骨干、惠及N名教师”的辐射效应;“成员互动”则通过内部共享与外部联动,构建专业发展共同体,例如在评课环节可采用KWHL表工具,从已知信息、评课目标、方法设计、经验迁移四步开展深度研讨;“课题拉动”引导教师聚焦教育改革热点,如跨学科学习、人工智能融合等方向,通过课题研究突破教学瓶颈;“教研驱动”强调以数据为依据的诊断式研修,从教学达成度、问题设计等维度形成观察报告;“网络联动”则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数字化工具,实现资源整合与经验迭代,张老师以自身主持的工作室为例,分享了十年间专业研修平台的迭代历程,为参训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反思阶段提出需把握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维度。微观上修正教师个体认知偏差,通过定期研讨提升系统思考能力;中观上解决工学矛盾、经费不足等团队问题,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高校的联动;宏观上则需立足时代背景,思考如何通过AI技术应用、跨学科融合等创新实践,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下午培训聚焦成果展示的实操技巧,围绕课例研修内容及流程、成果展示基本流程、展示汇报内容框架、教师议课语言框架、研修报告框架与设计思路五大核心内容展开。课例研修展示环节,张老师详解了“备课—上课—观察—分析”的完整流程。在智能精准教研背景下,备课需结合课程标准与学情分析,上课则要关注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等数据采集。课堂观察可采用S-T行为分析模型,通过编码记录与数据图表生成,直观呈现教学互动占比;或运用LICC模式,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四维度进行深度剖析。例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课例中,观察员通过记录学生参与度、教师提问类型等数据,精准定位教学改进点。成果展示流程方面,培训明确“示范课展示—主题汇报—多角色点评—总结提升”的标准化步骤。授课教师需先阐述教学设计意图与反思,学生观察员汇报学习行为数据,教师观察员分析教学行为,最后由主持人汇总形成改进策略。以跨学科学习研究为例,张老师现场指导如何将“项目式学习”理论转化为具体选题,如“真实情境理论视角下小学科学与数学跨学科项目设计研究——基于行动研究法”,为南和区工作室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思路。议课语言框架的训练是本次培训的重点实操内容,张老师强调需遵循“数据描述+教学解释+改进建议”的循证模式。
培训结束后,参训教师一致认为张老师的培训内容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操作性,尤其是课例研修工具和跨学科选题设计的指导,为自己的工作室后续开展研究提供了清晰路径。南和区各名师工作室将进一步规范运行机制,聚焦跨学科学习等核心研究方向,以点带面促进区域教师专业成长,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通讯员 张静)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