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码里绽放的教育之花
在深圳南山区的人工智能实验室里,谢海玉正盯着屏幕上流动的数据流。这些看似冰冷的代码,在她眼中却是培育知识的土壤。五年前,她带着团队研发的 “智慧教育生态系统” 首次落地西藏那曲时,藏区孩子眼中的好奇让她至今难忘。
“老师,为什么屏幕里的星星会说话?” 当时扎西卓玛举着冻得通红的小手问。那是谢海玉团队研发的天文 AR 系统,能让高原孩子通过平板电脑 “触摸” 银河。为了让系统适应高海拔地区的网络环境,他们在海拔 4800 米的基站旁搭起帐篷,连续 72 小时调试信号算法。当第一缕阳光透过帐篷,照在孩子们与虚拟宇航员对话的笑脸上,谢海玉突然明白,技术的终极意义是让每个孩子都能触摸世界。
如今,这套系统已融入 1200 所偏远地区学校的课堂。在四川大凉山,彝族学生通过语音交互系统学习汉语;在新疆阿勒泰,牧民的孩子用离线数据包跟着 AI 老师学数学。谢海玉常说:“好的教育技术,要像高原上的格桑花,在任何环境都能扎根绽放。”
二、跨越山海的知识桥梁
去年冬天,内蒙古呼伦贝尔的暴雪封山半个月。陈巴尔虎旗的小学里,谢海玉团队研发的离线教学终端成了孩子们的课堂主力。这套设备能储存 5000 节课程内容,低温环境下续航达 12 小时,是她带着工程师在零下 30 度的实验室里反复测试的成果。
“教育公平不是把城市课堂搬到山区,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这是谢海玉在教育部座谈会上常说的话。她主导研发的 “个性化学习图谱” 系统,能根据学生答题习惯自动调整教学方案。云南独龙族的小学生李娜,曾因语言障碍数学成绩垫底,系统通过分析她的错题模式,生成双语解题步骤,三个月后她的数学成绩跃居班级前三。
三、让知识像风一样自由流动
在今年的全球教育科技大会上,谢海玉展示的 “知识粒子传输技术” 引发轰动。这项技术能将优质课程拆解成可重组的知识单元,适配不同地区的教材版本。当她播放甘肃东乡族孩子用 VR 设备 “参观” 上海科技馆的视频时,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技术是手段,成长才是目的。” 谢海玉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特殊的地图,上面标记着 5000 个教育基站的位置。每个基站旁都贴着当地孩子的照片,有在帕米尔高原用卫星终端学习的塔吉克族学生,也有在海南三沙市跟着 AI 机器人练英语的渔家少年。
如今,她带领团队正在研发 “教育元宇宙” 项目,计划三年内让偏远地区的学生通过全息投影技术,与城市名校的老师实时互动。“当知识能像风一样跨越山海,教育的种子就能在任何地方发芽。” 谢海玉望着窗外的星空,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