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侗建非遗”乡村振兴促进团(简称“实践团”,下同)赴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非遗传承+红色教育”双线并行的实践模式,探索侗族木构建筑技艺的当代价值,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非遗研学,解码千年营造智慧
实践团首站来到由国家级非遗“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杨恒金创办的杨恒金侗族木构建筑博物馆,系统学习国家级非遗“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发展历程和鼓楼、风雨桥等标志性建筑的营造原理,以及榫卯结构的力学智慧与现代价值。实践团参观明清至今的侗族木构模型、百年营造工具及榫卯结构实物等千余件展品,“从图纸绘制到木料选材,每一步都透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实践团成员韦艺锋同学感慨。
【图:实践团参观杨恒金侗族木构建筑博物馆】
“不用一钉一铆,仅凭榫卯咬合便能建起横跨江河的风雨桥、高达数十米的鼓楼,这是侗族先民留给世界的建筑奇迹。”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华高级木作师杨云东说。他结合实物,详细阐释“以木为骨,以榫为魂”的核心技艺。从“抬梁式”“穿斗式”架构原理,到“月梁”“瓜柱”的造型寓意,再到杨恒金大师耗时数年复原的《侗族鼓楼营造图谱》,一件件展品与故事,生动展现了侗族工匠“见木知构、遇材成器”的精湛技艺,以及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担当。
【图: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华高级木作师杨云东结合实物详细阐释木构建筑的核心技艺】
技艺传承,让非遗“活”起来
实践团围聚一起进行榫卯模型的拆解和组装,亲身体验侗族木构模型制作过程,并以专业视角深度探索。“你看燕尾榫的咬合角度既抗拉又减震,完全符合现代建筑力学原理。”大家边讨论边记录,将课堂所学的结构力学知识与现场技艺对照验证。杨云东结合鼓楼柱网分布图,解析传统营造中“柱距对称”“荷载均分”的智慧,并引导同学们对专业进行问题思考。在杨云东的指导下,队员们从拆卸部件,到组装成型,手把手地教学让课本知识“活”了起来。
【图: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华高级木作师杨云东指导实践团拆卸榫卯模型】
完成一座吊脚楼模型,不仅是对专业技能水平的考验,更是对“工匠精神”的切身体悟。同学们将这份感悟化为服务乡村、文化惠农的行动,组织村寨儿童开展鼓楼模型制作活动。大手牵小手,在欢声笑语中,非遗技艺的种子悄然播撒,文化传承的接力棒在代际间传递。这堂“动手课”,让“知行合一”的理念在躬行中淬炼升华,更在孩子们心中植下了热爱家乡文化、守护乡村文脉的种子。
【图:同学们齐心协力组装榫卯模型】
【图:同学们组织村寨儿童开展鼓楼模型制作活动】
文化解码,探寻建筑背后的民族记忆
为拓展文化认知维度,实践团专程走进程阳八寨的青石板路间,近距离观摩集交通、休憩、祭祀功能于一体的风雨桥。当同学们亲手触摸历经百年风雨的风雨桥时,仿佛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温度和历史厚重感。大家在寨子中央的鼓楼前,仰头细数层层叠叠的斗拱结构,聆听杨云东讲述鼓楼作为侗族“政治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在吊脚楼的转角处,观察悬挑横梁与墙体的咬合工艺,记录传统民居适应山地环境的建造哲学。
【图:实践团参观平寨独柱鼓楼】
在三江侗族博物馆,师生们跳脱单一的建筑视角,在更宏大的民族文化语境中理解木构建筑的价值。从精美的民族服饰到独特的民俗器物,从悠扬的侗族大歌到热闹的节庆活动,多元文化元素与木构建筑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完整的侗族文化图景。这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让师生们收获的远不止专业知识的拓展,更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样性、独特性的深刻体认。
【图:实践团参观三江侗族博物馆】
红色教育,汲取奋进力量
实践团还专程探访程阳八寨红色教育基地,一件件斑驳的红军文物、一个个鲜活的红色故事,构筑起生动的红色课堂。特别是在聆听《一条军毯》革命故事时,师生们无不为红军长征途中军民鱼水情的深厚情谊所感动,抽象的红色精神具象化为“侗汉一家亲”,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变得无比具体而深刻。“展柜里红军战士的蓑衣草鞋,让我们读懂了艰苦奋斗的初心本色;风雨桥上的红色印记,更让我们感受到薪火相传的历史责任。”预备党员何鸿涛在参观后动情地表示。
【图:实践团探访程阳八寨红色教育基地】
【图:同学们分享个人感悟】
此外,实践团还现场组织开展分享交流会。退役大学生士兵陈乾同学结合自身经历,分享感言:“军旅生涯教会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而这次活动让我懂得,乡村振兴同样需要这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把红色精神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同时,作为建筑类高职院校的学子,我们更要思考如何在古建筑保护中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基因,让承载着革命记忆的乡村历史建筑焕发新生,成为激励村民团结奋进、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地标。”
(通讯员:韦玲玲 罗宇珊供图:李知学 李春翠)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