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帮助残障群体增强自我认同感、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行政2401班“筑桥同心·璨然同行”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桐庐县子久学校和弯湾·上杭里成长中心,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残障儿童送了去温暖与帮助。
实践团队走进桐庐县子久学校,以两场主题团辅活动为载体,用童趣互动、艺术表达与真情陪伴,为残障儿童搭建起通往外界的温暖桥梁,让“有爱・无碍”的理念在实践中落地生根。
心理团辅:以互动为钥 打开心灵之窗
“小火车开到你这咯!”实践团举行“筑梦同行,强韧心灵”的心理团辅活动,让大家在游戏中拉近彼此距离,陌生感在笑声中消散。而后举行了曼陀罗绘画活动,孩子们手握画笔,在舒缓音乐中为模板填色:有的用明亮色块堆砌喜悦,有的以渐变线条承载心事,一张张画作成为内心世界的“可视化语言”。
“见到你们我很开心”“上台的时候我就有点害羞”在情绪拼图环节中,孩子们对照卡片分享感受,这简单话语里藏着的是对情感表达的尝试。
“好心情投壶”则让情绪有了出口。十个壶对应十种心情,孩子们投掷箭矢时,不仅是游戏互动,更是情绪的自然抒发。“投中‘勇气’壶时,他眼睛都亮了”,志愿者杨帆回忆,有孩子主动分享 “想把勇气留着,下次敢上台唱歌”。
“何军权没有双臂,却靠双腿拿下残奥会金牌;史逸婷因脑瘫影响行走,仍在田径赛场摘得桂冠……”在“榜样力量”分享环节,志愿者周盈盈讲述的残障人士成功故事,让孩子们眼中泛起光芒。希望以真实案例为火种,点燃他们面对生活的信心。
社交赋能:用场景模拟 搭建沟通桥梁
“我想要变得更加独立,可以自己出门”,面对孩子们这样的希望,社会实践团体开展了情景模拟活动。活动中,志愿者引导孩子演练“餐厅点餐”等日常场景,从“不知道怎么开口”到主动说出“老板,我想要一碗牛肉面”,沟通的勇气在实践中成长;心情九宫格绘画里,愤怒被画成火焰、快乐化作骄阳,孩子们学会用图案标注情绪,再转化为语言表达。
“我感觉我的好朋友长得很帅,而且很善良”。在掷骰子跳格子的游戏中,志愿者们引导孩子们更加大胆的社交。“夸夸同桌的三个优点”“说说你的梦想”——格子里的任务像“社交练习册”,有孩子被夸赞后红着脸回应“你也很温柔”,简单互动中,友谊的种子悄然萌发。
“爱・无碍”按手印仪式成为最动人的注脚:素净布料上,大小手印交错绽放,像一群携手前行的身影。“每个手印都是一个声音——‘我们和大家一样,都在这个世界里发光’。”周盈盈说。
从心理疏导到社交赋能,从单次活动到长效计划,杭商学子用行动证明:残障儿童需要的不是“特殊对待”,而是平等的陪伴与表达机会。
让“特殊”不再特殊,走进弯湾助力成长
团队还走进弯湾中心,为四位心智障碍青年展开心理团辅。
“不要害羞呀,抱抱自己的好朋友吧”,“讲一讲自己的梦想吧,总有一天梦想会发光的”......在实践团队与四位青年的最初的掷骰子问答游戏互动中,从刚开始的害羞,到后面的敢于表达,实践团队成员与四位青年们彼此之间的距离更近了一步。
实践团队组织了“纸杯塔搭建”游戏作为结束环节。在活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次纸塔倒塌的情况,但他们从未放弃,在他们不懈努力下,终于成功搭起了一座稳固的纸杯塔。这纸塔不仅是他们友谊的象征;更是他们坚持不懈努力的礼物。
公益售面包传递希望与尊重
针对弯湾·上杭里成长中心 “因地理位置偏僻、宣传有限导致订单不足,影响心智障碍青年技能锻炼”的问题,团队在王维悦老师指导下发起“一份面包,一份希望”公益售卖活动。通过校园外卖小程序推广青年们亲手包装的面包,短短两天便售出六十余份。此次售卖不仅是对他们劳动成果的认可,更传递了全校师生的爱与温暖。
从心理疏导到社交赋能,从陪伴互动到公益支持,“筑桥同心・璨然同行” 团用行动证明:特殊群体需要的不是 “特殊对待”,而是平等的机会与真诚的接纳。而这份由青年学子点燃的温暖,正成为推动社会融合的微小却坚定的力量。
此次志愿服务活动虽已落幕,但它所播撒的善意种子正悄然生根发芽。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行政2401班“筑桥同心·璨然同行”社会实践团队用实际行动表达对残障人士的爱与温暖。未来,期待更多人能加入关爱心智障碍群体的行列,以理解消弭隔阂,以行动传递温暖,让每一份真诚的劳动都被看见,让尊重在常态化的社会融合中持续绽放。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 姚予瑞 唐坤丽 周盈盈)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