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第五届 RISC-V中国峰会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隆重举行。作为中国大陆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 RISC-V 专业会展,本届峰会吸引了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与产业领袖共襄盛举。
RISC-V 国际基金会董事、睿思芯科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RISC-V 国际开源实验室联合主任谭章熹博士受邀发表主题演讲,题为《从 Berkeley 到中国:RISC-V 十五年的开放“芯”路与东方征程》。他回顾了RISC-V从伯克利起步到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发展的全过程,并深入分析了其技术特点、商业挑战及中国的战略机遇。
谭章熹 - 《从Berkeley到中国:RISC-V十五年的开放芯路与东方征程》
谭章熹博士指出,RISC-V 的命名源自伯克利精简指令集的第五代项目,“V”代表罗马数字“5”。他表示,早期的RISC架构如MIPS、SPARC等由于由单一企业控制,难以形成持续的生态,而RISC-V从一开始就被设计为开源、免费、无专利限制的标准,任何个人或机构都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发自己的处理器,推动了技术创新和生态繁荣。他提到,自己自项目启动以来便持续参与了 RISC-V 的架构设计和推广工作,并深度参与了其在中国的发展进程。
在技术演进方面,他介绍,RISC-V指令集的基础部分仅有四十余条,结构简洁但高度模块化,可根据不同应用场景灵活扩展,既适用于嵌入式设备,也能向高性能计算领域延伸。开源机制打破了传统专有架构在授权、兼容性和供应链上的限制,为芯片设计提供了更具弹性的路径。
同时,他进一步指出,RISC-V基金会总部已迁至瑞士,旨在保持中立立场,推动全球协同。目前基金会成员涵盖70多个国家的4500余家机构,涵盖科技企业、高校和研究单位,包括谷歌、Meta、苹果等全球科技巨头,充分体现了RISC-V的开放性和国际影响力。
在谈及中国市场时,谭章熹博士表示,RISC-V对于推动中国芯片产业自主可控具有重要意义。其开源特性可有效降低“卡脖子”风险,为本土产业链提供战略替代方案。他介绍,中国正积极推进RISC-V生态建设,预计到2030年,中国在高性能RISC-V芯片市场的规模将达到200至300亿元,占全球市场的20%至30%。深圳、上海等地已形成初具规模的技术和人才集聚效应,相关机构和高校也在加快产学研融合。
最后,谭章熹博士表示,RISC-V的发展重心正在向AI加速、数据中心及通用计算等高性能场景迈进,正面进入与x86、ARM的竞争阶段。他认为,RISC-V已不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在数字时代中承载国家技术主权与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础。
第五届 RISC-V中国峰会活动现场照片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