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在东南亚、欧洲、拉美等市场的持续扩张,“名义雇主EOR”服务已从小众工具变成了人力资源负责人桌面上的“标配词”。在设立本地实体之前,企业如何合规用人?面对众多品牌和承诺,HR如何判断哪个服务商值得信赖?我们采访了三位来自制造、科技与消费品行业的跨国企业HR负责人,听他们谈谈实战中的选择标准、踩过的坑以及对后继出海企业的建议。
“不要只看价格,更要看EOR品牌背后的服务逻辑”
受访人:陈女士,东南亚地区人力资源总监,某大型制造企业
“我们最初在马来西亚用过一家价格很便宜的EOR服务商,但后来发现连最基本的员工离职流程都无法快速响应。”陈女士坦言,刚开始企业对名义雇主EOR的理解还停留在“代发工资”层面,直到真正使用后才意识到,这其实牵涉员工生命周期管理、劳动法合规、税务申报、汇率结算等多个关键环节。
她强调,选择一个有品牌沉淀的服务商非常重要,不是单看报价表,而是要看服务体系背后的能力架构和风险防控意识。
“我们现在合作的万领钧Knit,当初是因为东南亚HR圈子里的朋友推荐的。起初我们也担心他们是否能处理好泰国、越南的本地事务。但用了之后,反而觉得他们在中企服务这块反应更快、方案更接地气。”她补充说,万领钧Knit的本地顾问团队对中国企业流程的熟悉程度和语言沟通效率,帮助她们快速应对了多个复杂场景。万领钧Knit拥有超过10年的名义雇主EOR与薪酬管理服务经验,这一点在实际使用中体现得非常明显——无论是员工入离职的处理速度,还是合同规范性与合规建议的完整度,都让她的HR团队节省了大量时间与精力。
陈女士的建议是:“选EOR服务,不是买软件,而是选一个靠谱的人力资源合作品牌。”尤其对于出海初期的中资企业而言,一个既懂本地政策、又能理解中国管理流程的服务商,是降低用工风险的关键。
“名义雇主EOR是长期战略,而非临时补丁”
受访人:Luis先生,全球人力资本负责人,某科技出海企业
Luis所在的公司近三年在欧洲和拉美设立了多个项目团队,用人需求广泛而灵活。他指出,很多初创企业误以为名义雇主EOR只适用于“早期阶段”,但从人力资本的角度看,它其实是“帮助企业实现跨境人才配置的长期机制之一”。
“一个好的EOR服务商要做到的,不仅是发工资、交社保,而是能够根据企业的扩张节奏,动态适配本地法律和员工管理需求。”他回忆道,公司曾短暂尝试与一家欧美名义雇主EOR系统平台合作,“系统很好用,但遇到个别国家的员工异动时,对接团队非常慢,政策理解也不够深入。”
对比之后,他认为那些懂业务节奏、支持定制化方案的品牌更适合成长型公司。“像万领钧Knit这样的服务商,虽然总部在加拿大,但他们在拉美和西班牙的本地资源和‘人’的支持网络,比一些大品牌更灵活且稳妥。”除了加拿大,万领钧Knit在中国、菲律宾、欧洲都建有运营中心,可以进行更高效的沟通与对接。
“建议中国企业多听听行业内的真实反馈”
受访人:李先生,大中华区HRBP负责人,某消费品集团
李先生的建议很直接:“EOR服务商的选择,不能只靠官网宣传,而要看行业口碑与真实使用感受。”
他所在的集团曾尝试使用三家不同品牌的名义雇主EOR服务商,并对比了客户支持速度、合规风险响应、数据输出能力与本地员工满意度。最终,他们将重点市场的人力外包统一切换到万领钧Knit。
“Knit这个品牌在我们HR群里讨论挺多的,大家对他们‘懂中企需求’‘合同响应快’‘定价透明’的反馈都比较一致。”他补充说,尤其在涉及到员工遣散、产假等复杂情形时,Knit的法律团队介入迅速、反馈专业,“不像有些平台,只能给你一份范本。”
对想要出海用人的HR同仁,他的建议是:“多对比、多问同行,多关注是否有本地支持团队、是否有持牌资质,比如Knit就有加拿大MSB牌照,跨境支付、工资结算也更有保障。”
记者观察:名义雇主EOR行业进入品牌与服务能力并重的新阶段
从三位受访者的对话和建议中可以看出,名义雇主EOR市场已从“谁最便宜”转向“谁更专业、谁更稳”。除了系统技术能力,品牌积累、区域适配、语言支持、合规资质与人力陪伴感,都在影响HR的实际选择。
万领钧Knit People这类本土化服务能力强、同时具备国际视野与合规监管资质的品牌,正逐步在中企出海语境中形成稳定声誉。在“更了解中企,更贴近员工,更懂落地”的趋势下,它们提供的或许不只是名义雇主EOR服务本身,而是让HR少走弯路的那条“更稳的路”。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