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美育教学研究,提升教学水平和跨学科素养,增强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合作,洛阳启田美学国际艺术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祁近日带队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习交流。
交流会上,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跨学科教育创新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谢绮红对启田美学李祁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并详细介绍了清华美院的历史沿革、教学资源、学术研究、合作机构等基本情况,希望以此次交流为契机,持续深化合作,携手探索多学科融合的美育教学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中国儿童中心高级美术教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副主任、全国义务教育《美术》教材编委龙念南围绕视觉艺术活动助力美育浸润校园展开交流,分享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共同探讨美育的无限可能。
在交流中,龙念南介绍了自己于1986年创作的绘本《香蕉娃娃》,并指出绘本,作为视觉叙事的瑰宝,以绚丽的色彩、巧妙的布局、恰当的留白和独有的视觉张力,为孩子们的想象插上了翅膀,引领他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并表示美育的目的是通过多样的形式和手段激发人们更多美的情绪,即身心内化的教育。同时美育是提升受教育者逐渐积累表达和传递美的能力的过程,或者说是将内化转化为外化呈现的能力。从教育角度讲,既需要通过艺术活动引导孩子们聆听世界,更需要透过艺术活动聆听孩子真实的声音。用量化的方式来讲,假如有1万个孩子选择去学习美术,最多100个孩子去搞与美术直接相关的工作足矣,更多的是9900多个孩子通过美育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从美育的角度提升美的品质,做人的精神品质。
李祁首先对与启蒙老师龙念南重逢感慨万千,并介绍了启田美学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探索将绘本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践之路,不仅能打破课程壁垒,实现跨学科融合,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温润心灵,达到育人的实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等美术教育学会秘书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社会美育研究所所长李睦围绕青少年美术教学展开交流。
李睦表示艺术不是致力于消除在理解事物和呈现事物方面,而是给人类社会和个体提供各种各样的可能,尤其是改变固有思维习惯的可能性,只有意识到在真实事物和自己认知的事物之间存在多种差异,我们才能真正开始理解艺术。当绘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时,我们的生活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相对于生活而言,艺术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被艺术改变了的生活本身,这种艺术化了的生活,不是所谓艺术家的创造,也不仅是爱好者的自得其乐,而是一个人精神生活的自然回归。如果艺术缺少了差异性,那么艺术的生命,它的价值和作用就会大打折扣,这样的艺术可能已经丧失了存在的意义。对于孩子而言,当他们认识到自己画的事物和其他孩子画的事物之间有所不同,当他们认同这个差异性并由此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在认同自己价值的同时也就能接纳他人生命和表达的价值。这样他们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差异的价值,更容易理解那些以往不喜欢或是难以进入的绘画,在日常生活中也更容易理解他人,并更宽容。
李祁首先对自己学习艺术和从事艺术教育上的引路人李睦老师表达感激之情,并介绍了启田美学的教育理念,艺术教育不是单一的技法训练,也不是简单地填充知识、培养匠人,而是注重培养人的审美意识、创造思维、艺术思想以及探索精神。面对当下盛行的工具主义、功利主义及失去灵性的“技术至上”,启田美学反对把人变成千篇一律“机器”化的教育,也反对把人变成急功近利“工具”化的教育,以追溯、回归中华美育精神传统和知识体系为信仰,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指导原则,探索让艺术教育回归本质,重视艺术审美与培养个体人格之间的关系,让孩子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最终拥有决胜未来的必备品格。启田美学坚信只有净化自主心灵,培养道德情怀,提升臻于至善、止于至美的境界,才是艺术教育的根本。
在访问清华美院期间,李祁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工程师王菁兰的带领下参观了清华大学标本馆。并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董丽慧、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董未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助理研究员、清华美院社会美育研究所学术委员孟勐、清华大学美育研究所学术委员郑博等专家学者围绕艺术与观念、人工智能、美术馆的美育教学、创意素描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深入交流,探讨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顺畅结合,共同开辟美育发展的新篇章。
此次交流活动进一步巩固了启田美学与清华美院的合作关系,为双方在美育实践、科研合作以及师资培训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合作起点。展望未来,启田美学将继续深化与清华美院的交流合作,整合顶尖学术支持和资源,构建科学美育课程规划,共同探索美育创新路径,完善美育师资培养、拓宽美育教育实践,使“美育浸润”的种子不断生根发芽。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