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山市张浦镇金华村,这个曾是“四面环水”的“孤岛穷村”,如今凭借“非遗腊味+乡村振兴”模式,蜕变为“振兴样板”。2025年6月30日至7月3日,江南大学商学院“志青春・与国同行”金腊富民调研团赶赴此地开展为期 4 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通过实地探访基地、示范点、政府部门、企业和村落,深入挖掘其发展密码,探寻乡村振兴的“金华模式”。
文化铸魂:腊味技艺的传承与跃升
乡村振兴,文化为基。南宋淳祐年间,因“四面环水”的孤岛环境,金华村村民摸索出“一腌、二压、三晒”的腊肉工艺,将鲜肉制成“肥而不腻,咸香入骨”的腊味,形成“冬腌春藏”的生存智慧。调研团与老一辈村民交流,回溯 1992 年金华大桥通车后,这份“吴地珍味”走出水乡、从“年货储备”迈向市场的历程。
乘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传统手艺实现质变。2021 年,“金华村腊肉加工制作技艺” 入选昆山市非遗名录,完成从民间技艺到文化符号的进阶。调研团实地探访腊肉加工工坊,了解到全村腊肉年产量超 500 吨、年产值突破 1500 万元,实现了“冬季特产”向“四季文旅IP”的转变。一位村民笑着说:“以前靠熟人订购,现在上海游客专门来买,一年能增收好几万!”非遗腊味,成为撬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
微距叙事·匠人特写:腊味里的增收密码
产业赋能:“腊味+”模式的创新实践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产业要盘活,得让产业链转起来!”调研团与金华村党委副书记祝冰洁交流时,深刻感受到这一发展思路。金华村立足自身特色,以非遗腊味为基石,推动三产融合,紧扣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依托“高端食品+工业旅游”模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鼓励青年返乡创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为探究“镇村企”合作路径,调研团前往昆山市张浦镇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思尔腾科技有限公司,了解到村集体与乐浦强村公司、上海思尔腾集团开展三方合作,成立混合型文旅投资公司,挖掘腊肉文化并促进其“双创”发展,强化文化输出以提升知名度。2018 年,金华村与田园东方集团合作,改造腾退1万余平方米厂房,打造“一厅多园”田园综合体,参与张浦镇“食尚张浦”品牌建设,发展以“食”为核心的商业模式。
调研团还参与“腊味研学游”、“腊肉+荷花”特色线路,参观网红民宿,沉浸式体验腊味制作,感受到当地以“非遗工艺现代化+农旅场景体验+品牌IP差异化”为抓手,将单一农产品升级为“文化+体验+品牌”综合体。这些举措形成“原料-加工-体验-品牌”闭环,让腊肉从冬季特产跃升为文化IP,提升金华村知名度,增加村集体收益,带动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推动一二三产融合。
组织赋能治理枢纽实践团拜访金华村村委会
民生为本:从发展成果到幸福体验
乡村振兴,民生为本。在金华村村史馆,调研团梳理出亮眼数据:2006 年起累计分红 7288 万元,2024 年人均现金分红 1450 元,60 岁以上老人社保金零逾期,农房翻新率超 90%。这些数据背后,是“以民为本”的治理逻辑。
调研团走访村落,洞察日常治理细节:房屋分类管理,全村房屋精准覆盖,重点人群每日走访、普通住户定期问候,环境整治“积分制”激发共建热情。老年活动中心的笑声、儿童中心的童趣、宴会厅的整洁,“老有颐养、幼有善育”的幸福画面,让调研团切实感受到乡村治理的温度。
正如前任村书记汤仁青所言“干部多受累,村民多幸福”,成员们看着分红单、新楼房,体会到了村民“日子有奔头、生活有甜头”的真实模样。这份民生答卷的背后,是一支扎根乡土的实干队伍。前任村书记汤仁青婉拒升迁机会,带领村民集资建桥、发展特色产业,用一辈子诠释“守土有责”;村两委延续“为民担当”的底色,将“村干部们辛苦一些,村民们才能生活得更幸福一点”作为行动指南,让“为民服务”贯穿乡村建设始终。
腊肉产业升级让村民腰包鼓起来,“农旅 + 文旅”融合创造家门口就业机会,非遗传承筑起精神家园,发展成果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民生福祉,实现了“村强、民富、景美、百姓乐”的美好愿景。从“贫困孤岛”到“共富样板”,从“腊味手艺”到“振兴招牌”,金华村以文化铸魂、产业架骨、民生注脉,书写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
乡村振兴的青年坐标:金腊富民实践团与金华村合影
(江香宇撰稿 孙艺菲供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