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的乐乐原本成绩优异、性格开朗,在新学期开始后却逐渐变得有些“奇怪”。课堂上,他频繁眨眼,不受控制地甩动手臂,还会突然清嗓子,这些怪异的举动不仅打断老师讲课,也引得同学们纷纷侧目。起初,乐乐妈妈以为孩子只是用眼过度、喉咙不适,便简单买了眼药水和润喉糖让他使用。然而两周过去,乐乐的症状不仅没缓解,还愈发严重,甚至在写作业时,手会不受控地抽搐,导致字迹歪歪扭扭。
妈妈开始着急,带着乐乐前往当地医院就诊。医生经过初步检查,先后将其诊断为过敏性结膜炎、咽炎,并开具了眼药水、消炎药等药物。但半个月的治疗下来,症状依旧反复无常,乐乐还变得沉默寡言,原本擅长的科目成绩也一落千丈。看着孩子从班级前几名滑落到中下游,在学校遭受同学的异样眼光,妈妈心急如焚,在查阅大量资料后,她意识到孩子的症状与抽动症高度相似,于是带着乐乐辗转来到石家庄六一儿童医院找到了姚陈代主任。
经过姚主任全面、细致的检查评估,乐乐最终被确诊为抽动症。姚主任向乐乐妈解释道:“抽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同时可能伴有发声性抽动。其病因复杂,涉及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乐乐处于小升初的关键阶段,学业压力增大,再加上可能存在的家庭环境变化,都可能是诱发疾病的因素。而且抽动症早期症状不典型,很容易被误诊。”
在姚主任的指导下,乐乐开始接受药物治疗、心理行为干预和家庭环境调整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一个疗程后,乐乐的抽动症状显著减轻,性格也越来越开朗,学习成绩也逐步回升。
像乐乐这样被误诊的案例在现实中并不少见。家长们对儿童抽动症往往存在诸多误区,这些误区不仅影响了孩子的及时诊断和治疗,还可能加重病情,对孩子的成长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
误区一:认为抽动症状是孩子故意 “做怪相”
许多家长看到孩子频繁眨眼、耸肩、清嗓子等行为,第一反应是孩子调皮捣蛋,故意做出这些动作吸引注意力,甚至会严厉批评孩子。事实上,抽动症患儿的这些行为是大脑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的,完全不受主观意识控制。家长的批评不仅无法改善症状,还会让孩子陷入自我否定,加重心理负担,进一步恶化抽动症状。
误区二:将抽动症与多动症混淆
抽动症和多动症在症状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这也是导致误诊的重要原因之一。多动症主要表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和冲动行为,例如孩子在课堂上坐不住、容易分心、经常打断他人说话等;而抽动症的核心症状是不自主的肌肉抽动和发声抽动,如眨眼、耸肩、吸鼻子、清嗓子等。虽然部分抽动症患儿也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但二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截然不同。如果将抽动症误诊为多动症,错误地使用治疗多动症的药物,可能会刺激神经系统,导致抽动症状加剧。
误区三:觉得抽动症不需要治疗,会自行痊愈
部分家长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抽动症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小问题,随着年龄增长会自行消失,无需进行特殊治疗。然而,根据临床研究数据显示,虽然约有30%-50%的患儿症状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轻或消失,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儿的症状会持续到成年,甚至伴随终身。
石家庄六一儿童医院温馨提醒,当发现孩子出现异常的抽动症状时,家长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要盲目自行判断或轻信非专业建议。及时带孩子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就诊,通过科学的检查和诊断,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只有给予孩子科学的治疗和温暖的陪伴,才能帮助他们战胜抽动症 “小怪兽”,让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中快乐成长,拥有美好的未来。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