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 泥
浙江诸暨,青山绿水之地,也有着人杰地灵的光华,历史上名人辈出,如今又出了一个名闻遐迩享誉天下的人,他叫陈永新,诸暨远征大酒店的董事长。他的一篇充满着对抗战英烈无限崇敬,用深情用泪水写就的《寻找飘荡的忠魂》文章一经发表,《人民日报》人民号、今日头条等数百家海内外媒体相继转载,读者拥趸千万计,他自己也因此被著名的《大公报》大公网、《浙江日报》、《台湾新报》等多家媒体聘为特约撰稿人,还被大公网邀请开设以他文章命名的专栏,并获世界华人作家笔会“世界和平之特别贡献奖”。
一,从“小屁孩”到成功的企业家
陈永新出生在诸暨江藻镇江藻村,一个文化氛围浓郁的家庭。他有哥姐五人,父母在那个年代养育这么多的子女很是艰辛,生活的担子几乎全压在当小学教师的母亲身上。日子虽过得艰难,但父母对他们的爱没少一分。
村前有个池塘。年幼时在池塘中学游泳,父亲怕他淹着,用拳头托着他的下巴,自己费力地一步一步向后退,直到他学会为止。父亲教会了他游泳也培养了他在各种恶劣环境下的坚强品格。夏天傍晚,村里的男人们都去池塘洗澡,小男孩自然也会去洗。一次洗完澡,他像大人一样用大脚布围着腰,褪下湿短裤,擦干身子,换上干短裤,然后解下大脚布,做得一丝不苟,像模像样,一个长者笑着呵斥:“你这小主(诸暨话,小鬼之意),毛都没出起过,裹大脚布做啥?”只见他虎着脸“哼”了一声,也不去搭理那长者。陈永新的人小鬼大,由此便见端倪。
人长大了,开始要为稻粱谋。17岁那年他高考落榜,为替父母分担艰辛,便不再去读高复班,招工进诸暨茶厂当工人。陈永新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又是爱学习的人,尤爱看书,爱看金庸英雄仗义义薄云天的小说,再加上旧衙门中文秘出身的父亲的文化基因的遗传和教语文的母亲耳濡目染,从小便能写一手好文章,一个偶然的机会被茶厂书记慧眼识珠,选送到绍兴职工大学教师培训班,学成后在茶厂当职工中学语文老师。工作是轻松了,但他总觉得自己应该还有更大的人生舞台,又是机缘巧合,25岁那年,他再次被选送到杭州一个法律培训班学习,学习班结束后,他完全背离了厂里让他学成归来当法制宣传员的初衷,而是抓住了他人生中又一次大机遇,从事了法律职业,并经过几年历练,在诸暨法律界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在小县城的名声也日渐响亮起来。
在他受聘担任诸暨中行法律顾问不久,陈永新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发挥。银行有个客户是一家小纺织厂老板,有4000元的贷款逾期不还,行长为考较他,让他把这个款子讨回来。于是,他骑着自行车一路打听过去找到了这家厂,老板哭穷,说着各种困难。他瞥见厂房墙角停着一辆崭新的嘉陵本田摩托车,就心生一计,对老板说:“你那辆车很新潮,怎么骑?”老板要讨好他就耐着心手把手地教他如何使用离合器怎样换挡。他学会了在院里绕了几圈,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骑技,就对老板说:“这车我骑走,交给中国银行,你筹齐4000元还贷钱再把它赎回去。”那老板怎肯罢休,手抄了一根木棍大叫着让他停下来。他点了刹车,一纵身跳下车来,大喝一声说:“你有钱买新的摩托车却不还银行的钱,还有理啦?!还想打架,你上来试试看,欠债户头,还真反了!”一下子把老板镇住,那老板第二天就把贷款还上了。
“邪不压正”!多年以后,陈永新说起此事,还颇为得意。
此后不久,陈永新又碰上了浙江省内第一场银行告银行的承兑汇票官司。此时,他不再逞匹夫之勇,而是将银行相关规章稔熟于心后,气定神闲,法庭上唇枪舌剑,官司大获全胜。于是,几乎所有在诸暨的银行都聘请他去当了法律顾问,奠定了他在诸暨金融业的良好声誉及坚实基础。
1994年,陈永新自己下海经商。都说创业筚路蓝缕始,他的创业之路,走得也并不容易,创业伊始即因心存厚道、从不设防被人设局相害,无端背上400万债务。这400万在当年可谓近乎天文数,那时一般的工作月工资都在千元左右,这个庞大的债务真让他像天塌下来一般,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让他绝处逢生的是他的父亲和朋友的坚定支持。那年冬天,诸暨下着鹅毛大雪,父亲突然来到他的办公室,拍掉身上的雪花,问他是否遇到大麻烦了。他嚅嗫着告诉父亲,遭受灭顶之灾了。父亲听了马上挥手说“不”,一副气壮山河的气势,斩钉截铁地对他说:“没有灭顶之灾之说!我们陈家经历几十年风雨沧桑而不倒,是因为陈家子孙都很坚强,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这次尽管祸水大了一点,只要精神不垮,凭你的能力、为人,一定能撑过这个关。好好谋划一下,置之死地而后生!”是父亲的这番振聋发聩的话让他振作精神,并在众多朋友的鼎力相助下,进行了数次教科书式的绝地反击,终于走出了困境。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此后的陈永新在商海中顺风顺水,到2003年,在诸暨已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企业家了,然后他又独闯杭州,客居京城数年,谋得了更大的发展。
二,关爱抗战老兵和寻找飘荡的忠魂
也许是天降大任于斯人,陈永新此后的义举牵动了千万人的心,他的粉丝赞誉他是一个能让抗战英魂真正安息的诸暨人。
2010年,时逢抗战胜利65周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电视连续剧《中国远征军》,还有同名的记录片,他连续看了多遍。当时十分震撼,产生了共鸣,他想:我们大至国家民族小至黎民百姓,能享受到现在这样安逸祥和的生活,是拜那些英勇抗战牺牲的忠勇将士所赐,是他们才使中华民族与亡国灭族之灾擦肩而过;在中华大地上一定有飘荡的忠魂在保佑着我们,我们世世代代欠着他们还不清的恩情,有朝一日,定去寻找这些飘荡的抗战忠魂。从此以后,他便心心念念把这件事放在心底。
事也凑巧。那年诸暨电视台播出本地有一个远征军老兵,并有一支关爱老兵的志愿者队伍的新闻,陈永新看了以后,觉得自己也应该在关爱远征军老兵上做点贡献,同时也想到,远征军是在缅甸战场,是一个局部战场,而国内与日寇作战的正面战场牺牲的将士更多,目前还健在的也更多,关爱老兵,也应该把所有参加过抗战的老兵一起关爱起来。于是他找到关爱老兵志愿者团,表示愿意参加他们的队伍,并把自己扩大关爱群体并由自己全部出资,给诸暨每个抗战老兵每年一万元的想法和盘托出,得到了他们的赞同。经过调查,在诸暨境内还有30位抗战老兵,他当年就包下了他们的关爱款。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兵一个一个地仙去,至目前,仅剩下了四位。这十多年间,在各地关爱老兵、修复多处抗战将士墓地、刻碑塑像、支持关爱老兵组织上,他共献出了600多万元善款。而且,由于他觉得这是凭良心做事,拒绝一切宣传,对被资助的老兵,陈永新唯一要求就是对外别提他名字,他不仅在生活上关爱着老兵,在精神上也给予他们慰藉,和他们视同家人。他与诸暨远征军老兵陈仲瑜交往了8年,直到他过世送上山。在他的办公楼里还留存着陈老为他栽培的花木,为此他还立了铭牌上刻:见此树犹见我当年暨阳儿女忠勇报国、赴汤蹈火的壮烈情形。
到了2019年,陈永新把久存心底的寻找飘荡的忠魂一事付诸实施,他说这件事不能再拖了。他找来另外五位一起长大的发小,与他们商量寻访的路线。5月6日,他们日行千里,第一站到达湖北宜昌的石牌。石牌因山势险峻,成为镇守重庆门户抵御日寇的要塞,它的得失,关乎陪都重庆的安危。当年守卫石牌的是国军第18军第11师,师长胡琏抱着必死的决心,领着将士与日寇直战到贴身肉搏。陈永新一行来到“浴血池”(阵亡将士牺牲后下葬前擦洗身子的地方)烧香祭拜,久久不说一句话,唯有在心中默默哀悼。陈永新一行寻找飘荡的忠魂行程有8000公里,共去六处,除石牌外还去了常德、衡阳、腾冲、龙陵、密支那等抗战血战地和滇缅公路。在缅甸密支那慰问了尚健在的一位远征军老兵,并在远征军50师阵亡将士墓地原址叩首祭拜。陈永新说,这次驾车横跨大半个中国的寻访抗战忠魂之旅,对我们六人来说接受了一次深深的爱国主义的精神洗礼,国恨家仇,从未像这一次集中连日展示,以致回来后几天里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满眼晃动着纪念碑,满耳回荡着抗日将士厮杀的呐喊声。撕心裂肺的震撼之下,血脉贲张激情难抑,连着三个晚上,奋笔疾书,写出《寻找飘荡的忠魂》的文章,并将此文公布于世,以表达对抗战忠魂无限的敬意,也传递着一份公众对忠魂的迟到的谢意歉意。
《寻找飘荡的忠魂》发表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各传媒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有读者称,陈永新祖上与远征军、国军并无关联,毫无血脉存续,能做这件事是有着非凡的情怀胸襟,是大情怀大胸襟。陈永新也坦言,他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深刻,忠孝礼仪深入骨髓血液。追思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业绩,寻找他们飘荡的忠魂这是很自然的事,完全发自内心。也有比较专业的人士分析认为,这篇文章传播这么快,受众那么多,影响那么大,在国内几十年宣传抗战的文章中空前绝后,有几个要素:第一血性,第二情怀,第三文采,第四担当,第五他做的那些实事所需要的财力,陈永新都具备了。无论哪一个要素,单挑出来,他都是冠军。也有业内大佬说,正当我们一大批痴迷于抗战历史的苦行僧感到悲观失望丧失信心时,横空出世出来一个陈永新,呼啦啦挥动起宣传抗战的大旗,使我们这群追随者看到了希望。
三,陈永新书写着属于他自己的远征
2020年,远征大酒店在诸暨中心城区悄悄地诞生了,陈永新再次走上了宣传抗战精神慰藉抗战英烈忠魂的新的征途。远征大酒店,顾名思义,那一定是与远征军密切相连的。陈永新说,开办这样一家以“远征”冠名的宾馆,我的动机十分单纯,想以我的有生之年,尽最大的努力,传播中国远征军乃至中国全民抗战的悲壮历史,让后人永远铭记历史,永感先烈大恩,酒店,无疑是一个最好的载体。
为了让这个宣传抗战的载体得到充分的体现,在酒店的布置布局上,陈永新作了精心周到的策划。最能让人感受远征大酒店远征军氛围的就是那座位于酒店入口处的中国远征军的巨幅铜雕像。铜雕像将远征军几次重大战役的勇士们奋勇杀敌的场面及几位将军沉着指挥时的雄伟身姿一一呈现,让住店客人未进店,就能感受到中国远征军的飒爽英姿扑面而来。
陈永新办这个酒店还有一个初衷,就是能让那些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抗战英烈的后代能有一个祭奠先人,互相团聚的地方。而这样的场景也正是这些忠魂们想看到的,能让自己的英魂安息下来再无牵挂。他让酒店成为他们的后人以及热爱抗战先烈的人们的精神家园。
皇天不负有心人。陈永新的一位同样热心宣传抗战的友人晏欢在美国国家档案馆,将那些封存已久积满灰尘的有关中国抗战的资料照片翻阅了遍,复制了数百件,送给了他。也有许多忠良之后纷纷将祖上抗战文物赠送给他。陈永新的远征大酒店名符其实成了宣传抗战的博物馆。
2020年12月12日,“寻找飘荡的忠魂——抗日战争中国远征军珍贵影像致敬展”在远征大酒店隆重开展。许多远征军、国军将领的后人都闻讯赶来观展,这也是他(她)们之间首次互相认识。这些将领后人站在父辈祖辈的巨幅照片下,泪流满面,对亲人的情感得到了很好的宣泄。
2023年12月12日,在远征大酒店又吹响了抗战将士后人的结集号,隆重举行了“寻找飘荡的忠魂——抗战纪录片研讨会暨抗战将领后人团聚会”。这次聚会参加的人数更多。让民族英烈的后代至亲相聚一堂也是陈永新心心念念要做的一件事,这同样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这次聚会,在会场大屏幕上放映着远征军和国军抗战将领的照片,出现照片后,他的后人便走到照片下方,与先辈同框合影。这些名将的后人之前多数互相之间并不认识,当主持聚会的陈永新一一报上将领名字后,先辈之间有交集的后人们,立即上前相拥而泣,场面令人动容。从来没有一次一场纪念抗战活动有这么多名将的后人参与,陈永新称,这样声势浩大的聚会,这样暖流涌动的情景是无与伦比的,是前无先例的,将来也注定会载入纪念抗战活动的史册。而陈永新对他所做的一切,则非常地谦虚,只说他“只是在一个合适的时间,用一种恰当的方式,做了一回那段悲壮历史的搬运工”,当然,他也难掩自豪,因此也曾豪气满满地说:“总算为当年浴血奋战的英勇祖辈们仰天长啸了一回。”
陈永新在他六十岁生日那天,很晚了一直睡不着,他来到酒店三楼的展厅,把那些抗战将领送他的文物边看边举着手机拍摄边自己作讲解,从飞虎队吴其轺之子吴缘送的飞行员军裤说起,说了十几件文物的来源,说到最后一件文物时,突然迸出一段话:“我开办远征大酒店,唯一的目的,是要把它打造成一个宣传中国远征军乃至宣传全民抗战的博物馆,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以民间的微薄力量,为历史抹去尘埃,给后人留下记忆。”他认为后两句话是他十多年来宣传抗战关爱老兵所做的一切的总结。之前,他还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在做的一切,就是试图以一种迟到的微薄的力量,来弥补一个时代,对于当年一群忠勇报国赴汤蹈火的英勇儿女的亏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后人对待先辈的态度,与他的兴衰往往是成正比。”这几句话和前两句话,深切体现了他对抗战历史的深邃明睿的思考。由于曾为法律人的职业习惯,他把这几段话向国家版权局申请并获得了版权证书。
二0二三年,大公网请陈永新以《寻找飘荡的忠魂》为蓝本拍摄十一集同名纪录片。于是,陈永新带领摄制组一行八人,自驾往返近万公里,重走寻找忠魂路,自当制片人、主持人,网上播出后,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中国传媒大学将其列为年度优秀作品并特邀陈永新作了登台分享。
二0二四年,陈永新再度披挂出征,拍摄十集专题片《重返缅甸战场》,人民日报人民号、贵州省三大官媒及各大网络平台相继播出,盛况空前。
陈永新的远征远远没有结束,还在继续,直到永远。
写完如许,我亦血脉贲张,感念万分,陈永新这个把诸暨人刚烈、仗义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的人,何以以一篇《寻找飘荡的忠魂》的文章,何以以远征大酒店成为宣传远征军乃至全民抗战的历史博物馆,赢得了无数国人、海外华侨的敬仰嘉许,究其原因,此乃人心所向矣!我们国家,只要有陈永新这样的义薄云天的人在,抗战的历史永远不会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用著名军旅作家,中国军文科学院大校余戈的话说,陈永新是一个“上苍派来人间为历史善后者”。
深以为然!
二0二五年六月三十日
作者简介
作者黑泥,真名倪志兵。1969年入伍,退役后当过工人、企业干部。1981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夜大学中文系,1986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多年来,利用业余时间潜心创作,作品发表在全国多种报刊,至今,共写作出版了《寻找曾经的山中小路》、《仁安羌情歌》等五部长篇小说及《闯海者》、《我从股市走来——股海日记》等纪实作品,还写了大量的新闻通讯报道,共计300万字。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