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半导体竞争加剧和“缺芯”问题日益突显,集成电路已被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点布局。人才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正面临数量短缺与结构失衡的双重挑战。青岛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深度聚焦集成电路领域“卡脖子”问题,系统构建了“三型三协同”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地方高校育人范式,取得显著育人成效。
一、对接国家战略:构建“三型育人”核心理念
在总结工科教育规律和芯片产业需求的基础上,学院确立了“责任型筑基、实用型贯通、创新型引领”的育人理念,突出人才的系统性素养与产业适配能力。
责任型筑基:注重学生的国家意识、工程伦理与社会责任,将《工程伦理》《科技与社会》《工程项目管 理》等课程纳入主干课程体系,促使学生在技术学习中树立家国情怀。
实用型贯通:面向“能用、好用、敢用”的用人标准,强化芯片设计、制造、封装等全流程工程实践能力。依托企业真实案例设计实训课程,实现教学与产业深度融合。
创新型引领:鼓励学生在真实工程问题中发现问题、提出方案、完成突破。通过“项目制+导师制”方式,激发学生科研潜力,提升原创性能力。
该理念打破了传统“重技术、轻责任”“重理论、轻应用”的育人惯性,实现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
二、协同机制支撑:构建“高校-企业-政府”三方共育格局
学院建立了以高校为主体、企业为支点、政府为牵引的协同育人机制,推动教学、实训、就业、科研贯通。
校企共建平台:与芯恩(青岛)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共建北方高校首条8英寸集成电路实训线,建立“芯恩班”“微专业”等产业导向项目,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标准对接。
多元联合育人:联合31家企业共建课程、课题与实验室,校企联合设计教学内容,企业工程师参与课堂授课与毕业指导。
区域协同育才:牵头成立青岛市集成电路人才培养联盟,推动与天津大学、山东大学等“双一流”高校课程资源、项目平台和实践基地互通共享,构建区域化联合育人网络。
三方协同不仅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更构建起高校教育链与产业人才链的有效对接机制。
三、实践路径落地:打造“真场景+真任务+真成果”的教学闭环
为提升学生实际能力,学院围绕“岗位适配+项目驱动”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三类典型育人路径:
实战式场景教学:构建“岗位互换体验”“晶圆厂危机模拟”“供应链协同管理”等5类教学场景,推动学生在动态真实情境中训练协作、应急与创新能力。
“真项目”驱动实训:将企业任务嵌入课程内容,实施“任务即教学、成果即考核”机制,支持学生参与流片设计、封装热管理等真实工程项目,推动产教融合实效落地。
顶岗实习与毕业一体化:学生通过“芯片全流程实训+一线岗位实习”形成闭环经验。68%的顶岗学生在毕业后直接被实习企业录用,实现“项目—能力—就业”联动。
四、育人成效显著:形成“模式引领、成果支撑”的育人生态
通过持续深化育人机制改革,学院形成了结构清晰、成果导向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育人质量大幅跃升:
成果产出提升:近五年学生累计获得国家级竞赛奖项15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8项,发表二区及以上论文17篇,主持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82项。
就业升学双向突破:毕业生就业率从64%提升至89%,270名学生升入“985”“双一流”高校继续深造,38人成为企业技术骨干,产业评价“上手快、能力强、责任感强”。
典型案例印证机制成效:例如,某届学生在实验室三平米空间内,独立完成从电路仿真到流片验证的完整设计流程,获得国家奖学金、授权专利并发表SCI论文,其推免至电子科技大学,正是该体系下“从平台到成果”的鲜明例证。
五、可复制可推广:打造地方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青岛方案”
学院“三型三协同”育人体系,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形成了包括课程大纲、实践模块、协同模式在内的完整育人方案。相关经验已在山东省部分高校推广应用,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项、省级教改课题3项,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系列成果论文,成为地方高校服务国家战略、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融合的可复制模板。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