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林茹)4月22日至5月15日,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在武汉科技大学黄家湖校区花房与金色城市社区相继挂牌成立,标志着学院构建起“校内实践+校外服务”的劳动教育立体化网络。
校内基地:在花香中培育劳动品格
4月22日的黄家湖校区花房揭牌仪式上,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彭小波与花房负责人共同为基地揭幕。在主管陈遥顺的指导下,外文2402班学生现场体验了扦插、松土等花卉养护全流程。"月季扦插要注意保留3个芽点""多肉浇水要遵循'见干见湿'原则"——专业讲解与实操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一花一叶皆学问"的劳动智慧。彭小波强调:"这个基地不仅是技能培训场,更是通过持续性劳动锻造学生责任感的育人平台。"据悉,该基地将常态化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绿化维护,把劳动教育融入日常。
校外延伸:在社区服务中践行青年担当
5月15日,学院与金色城市社区的签约揭牌则展现了劳动教育的社会维度。辅导员姜超用一组数据展现合作基础:两年间开展周末课堂33次、清洁家园行动16次,服务居民超2000人次。此次升级后,学院将推出三大创新举措:开设"语言+"国际文化课堂,组织学生参与适老化改造等社区治理项目,构建学分认定的实践课程体系。社区党委副书记周文君特别期待外语学子能用专业特长助力学习型社区建设,"比如用多语种设计垃圾分类指引,就是学科知识与劳动实践的完美结合"。
双向赋能:构建劳动教育新生态
两个基地虽场景不同,却共同体现了"五育融合"的教育创新。校内花房侧重劳动技能与自然美育的培养,校外社区注重社会责任与专业实践的结合。正如彭小波所言:"从呵护一朵花到服务一座城,劳动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在不同场域中实现自我成长。"目前,学院已形成"必修课程+基地实践+志愿服务"的劳动教育体系,未来还将开发劳动素养成长档案,实现育人成效的可视化追踪。
这种校地协同模式正在显现叠加效应:既为社区治理注入青春动能,又为学生搭建了接触社会、锤炼本领的实践舞台。正如参与两项活动的学生们所言:"在花房懂得了耐心与坚持,在社区学会了沟通与担当——这就是劳动教给我们最宝贵的'人生学分'。"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