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建筑学院“古村筑梦解码者”团队应港澳台办公室的邀请,带着他们的《当“AI”遇上陆游的乡村世界:陆游祖居乡村文旅数字化平台策划》 项目,赴绍兴市越城区坝头山村开展乡村振兴实践成果的专题汇报。此次专题以“科技赋能文化传承,数字激活古村新生”为主题,旨在通过实地考察与学术交流,扣合国家推动的乡村旅游数字化大背景与浙江省提出的建设“数字乡村引领区”的目标,探索古村落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创新路径,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振兴提供可复制的“新范式”。
寻根陆游故里:当千年宋韵邂逅数字技术
坝头山村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祖居地,村内至今保留着宋代建筑遗迹、陆游文化碑刻及传统农耕风貌,被誉为“陆游的乡村世界”。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古村面临文化断层、旅游资源同质化、年轻人口流失等困境与挑战。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让古村焕发新活力,成为了坝头山村亟待解决的课题。
调研期间,团队深入坝头山村核心区域,对古建筑及文物遗址展开了系统性的测绘与记录。成员利用无人机影像、三维建模、激光扫描等技术,对村内历史性建筑如“陆氏宗祠”进行数字化存档。“通过高精度建模,我们不仅能永久保存古建筑的原始数据,还能为后续修复或虚拟展示提供技术支撑。”团队负责人肖博元介绍。
在走访中,成员发现村内文化资源分散、缺乏联动性。对此,团队提出以“陆游IP”为核心,构建“一核多点”的文化网络,将分散的历史遗迹通过数字化叙事串联,形成沉浸式文化体验动线。村民大爷感慨道:“年轻人用科技让老故事有了新讲法,我们这些老住户也能更了解村子的历史。”
“AI+文旅”新实践:打造虚实共生的智慧平台
在当天举行的专题汇报上,“古村筑梦解码者”团队负责人肖博元以主讲人身份展示了他们荣获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竞赛金奖的项目——《当“AI”遇上陆游的乡村世界:陆游祖居乡村文旅数字化平台策划》。项目整合了陆游诗词文化、宋代生活场景及非遗技艺,依托AI、数字化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构建了“线上+线下”联动的文旅生态系统。
这个项目的“秘密武器”就是线上的“文化IP+数字平台”双轮驱动。团队成员邵许韩、肖博元通过AI绘画技术,以南宋诗人陆游为原型,打造了一个可爱的数字人“陆陆”,它就像是一个活在手机里的导游,能给游客提供沉浸式的讲解服务,让游客仿佛穿越回了宋代,跟着陆游的脚步去探索乡村每一处美景。
运用Stable Diffusion、3DMAX等技术,团队成员叶思梦、林依静虚拟重建了宋代古街、陆氏宗祠等场景,游客只需要在线下戴上VR设备或者简单地扫一下码,就能实现“云端漫游”,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宋代街头,与古人擦肩而过。
不仅如此,团队还自主设计了一个的“文旅云平台”APP,这个APP就像是一个贴心的旅行助手,把导览地图、线上商城、研学预约等功能都整合在一起,覆盖了游客从计划旅行、在途游玩到旅行结束后分享的整个过程,真正做到了让游客“一部手机游遍坝头山”。
这个平台就像是为坝头山村量身定制的一把 “金钥匙”,帮助它打开了通往更广阔市场的大门,为解决乡村建设资源不足、宣传互动薄弱等发展瓶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这一方案不仅解决了文化展示碎片化的问题,还通过科技手段降低游客的理解门槛,让传统文化更亲民。”港澳台办公室的陈国雄老师如此评价道。坝头山村“陆游的乡村世界”的开发运营负责人刘钊林则表示,数字化平台能显著提升景区吸引力,“未来可与周边村落联动,形成‘宋韵文化走廊’”。
新范式启示:科技与人文的平衡之道
“古村筑梦解码者”团队的实践为古村落保护提供了多重启示。首先,技术手段可突破物理限制,实现文化遗产的永久留存与动态更新,数字化保护是许多古村落在保护时可以参考的手段和路径;其次,这项为坝头山村量身定制的项目明确了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通过交互技术增强参与感,从而避免了“为科技而科技”的误区;最后,该项目构建了高校、村委、村民、企业的多方协作机制,确保了资源的高效利用。
调研结束后,团队成员杨逸在笔记中写道:“站在陆游曾漫步的青石路上,我感受到科技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古村的灵魂在于文化,而我们的使命是让这份灵魂在数字时代继续跳动。”
未来展望
“古村筑梦解码者”团队将持续深化与坝头山村的合作,已与村委开始商讨进一步的合作事宜。团队亦将赴省内外其他古村落推广经验,助力打造“浙江模式”的乡村振兴样板。正如村口石碑上镌刻的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一场由科技引领的古村新生正悄然开启。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