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义乌传来新能源安全防护领域的重大突破——由电芯热控团队与浙江欣旺达动力电池有限公司联合攻关的电芯热控技术创新项目,成功研发出高性能二氧化硅气凝胶隔热板。该成果通过“产教融合+技术创新”双轮驱动,有效破解新能源电池安全防护难题,为新能源汽车及储能行业的安全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
校企协同破局“卡脖子”难题,青年团队挑起研发大梁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高速发展,电池热失控引发的安全问题成为行业“痛点”。传统气凝胶材料因制备成本高、工艺复杂、干燥过程易碎裂等问题,难以大规模应用。在此背景下,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组建由黄冬梅教授领衔、青年学子为主力的科技创新团队,联合浙江欣旺达展开技术攻坚。
项目团队突破传统技术路径,创新性采用“常压干燥替代超临界干燥”核心技术,通过校企深度协作优化溶胶—凝胶工艺,并引入硅烷偶联剂改性技术,成功解决了气凝胶制备中的收缩与碎裂难题。企业的生产实践经验与学校的科研优势形成互补,例如在超声微波控温技术应用中,学生团队的创新设想结合企业设备特性改良,使原材料利用率大幅提升,攻克了传统工艺的效率瓶颈。
性能指标国际领先,为电池安全构筑“防火盾牌”
据项目组透露,这款凝聚校企智慧的隔热板展现出卓越性能:常温导热系数低至0.015W/m・K,耐高温超过1000℃,防火性能较传统材料提升近3倍,在1800℃直接火焰灼烧下可为基材提供15分钟有效保护。通过添加相变材料,其热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能显著延缓电池模组热失控蔓延;疏水型产品更可在极端环境下稳定工作,成为新能源电池包隔热领域的“安全卫士”。
成果转化加速推进,产教融合模式成示范
目前,该项目已申请多项国家专利,并荣获浙江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铜奖,部分成果正通过校企联合试验线进行中试,预计2026年实现规模化生产。浙江欣旺达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在项目中不仅提供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保障,更通过学生实践平台实现了创新思维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形成“学生创新—企业验证—技术迭代”的良性循环。
“未来将聚焦气凝胶材料的循环利用与降解性能优化。”项目指导老师陈斐透露,学校将围绕产业需求调整教学体系,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培养“研发—生产—应用”复合型人才;企业也将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及前沿技术指导,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
助力“双碳”目标,树立产学研合作新标杆
此次校企合作的成功实践,不仅为新能源安全领域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更在建筑节能、绿色建材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随着全球绿色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该成果有望成为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技术支撑,其“高校科研赋能、企业转化落地、学生实战成长”的三位一体模式,更为全国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可复制的优秀范例。
业内专家指出,当高校的“创新火种”与企业的“产业熔炉”深度融合,所迸发的不仅是技术突破的火花,更是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的新动能。此次隔热板的研发成功,正是产教融合赋能实体经济的生动写照,标志着我国新能源安全防护技术迈向国际先进水平。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