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6日,浙江温州——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速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背景下,中国绿色制造迎来新的里程碑。温州大桥园区、智能工控园区、量测园区、上海诺雅克园区和物联技术园区,顺利通过莱茵技术(TÜV Rheinland)组织碳中和及零碳工厂双认证,标志着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
碳排放管理师(高级)肖毛舵受邀出席,他高度肯定了本次五大园区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并分享了新能源领域在助力碳中和目标上的实践与展望。
此次认证依托《T/CECA-G 0171零碳工厂评价规范》、《PAS 2060碳中和标准》及ISO 14064-3国际标准进行,涵盖了碳排放管理的全过程。五大园区荣获组织碳中和及零碳工厂双认证,充分体现了企业在能效提升、清洁能源利用及碳抵消机制建设等方面的系统性成果,树立了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标杆。
肖毛舵表示:“通过绿色制造全链条的深度优化,这一系列成果不仅是单一园区的突破,更代表了新能源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方向,为行业绿色升级提供了参考路径。”
三维攻坚,打造零碳系统方案
早在2023年,该企业发布了《碳中和白皮书》和“零碳宣言”,明确提出到2028年实现运营碳中和(含碳抵消)目标。围绕这一战略,五大园区聚焦运营减排、绿电替代和碳抵消机制,展开系统攻坚。
在运营减排方面,以设备更新、工艺革新和智能化改造为抓手,有效降低能源消耗;
在绿电应用方面,通过自建光伏设施及外购绿电渠道,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逾2万吨;
在碳抵消方面,依托VCS碳信用抵消体系,精准实现剩余排放中和,全面达成零碳运行标准;
肖毛舵指出,新能源电池行业的绿色转型与零碳制造紧密相连。提升超级快充电池能效、推进固态电池技术落地,将为绿色工厂提供更高效、更环保的能源支撑,与当前低碳制造战略深度契合。
以此次双认证为新起点,五大园区将以经验复制与技术赋能“双轮驱动”,加快零碳生态体系的构建。未来,相关方将持续释放零碳示范效应,助力“中国制造”迈向“中国零碳制造”,为全球工业领域碳中和提供“中国方案”。
在接受采访时,肖毛舵表示:“碳中和是新能源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产业升级的重要契机。期待通过全行业的协同创新,加快绿色技术应用,携手迈向低碳未来。”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