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首次敦煌艺术沙漠冥想活动顺利结束。近20位小伙伴在上海敦煌当代美术馆完成了一次“足不出沪”,但又与真实的鸣沙山沙粒零距离结束,在冥想中感悟到艺术疗愈带来的平静与和谐。
“对中国人来说,‘敦煌’已经是一个内涵极度丰富的文化符号。它的所指,远远超越了其作为一般地名的意义范畴。但仍然有更多值得我们去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展览序言中如此诠释,“我们致力于和延展敦煌文化更加多元的意义、价值以及对当下的可能性。”
上海敦煌当代美术馆的「境象敦煌」展,并非简单的文物复刻,而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深度对话。展览以“历史、自然、再现、心象”四大主题展开,通过数字投影、装置艺术、光影交互等手段,重现敦煌的壮美与神秘。
正如策展人徐缓之揭示的创作哲学,「境象敦煌」是一次境生向外的实验,通过文物、古籍和当代创作的并置与对话,形成关联,从而形成新的境与象。在探讨敦煌一词一地的多维面貌时,也让宏大的叙事回归艺术家个体的艺术表达,呈现他们关于敦煌的艺术行动以及对敦煌的不同见解,并邀请每一位观者一同寻找,从自己出发的敦煌。
此次,我们跟随“敦煌”开放而富有生命的课题,大胆的将颂钵与冥想的多元意义与敦煌艺术进行连接,在展品鸣沙香山旁,在藻井画中,感知敦煌历史和浩瀚自然的无限能量。从欣赏「境象敦煌」展,到颂钵冥想共振,再到沙瓶承载的愿望,我们会与这个千年文明撞出怎样的灵感涟漪?
为什么在这里感受敦煌与冥想
文化的能量场:敦煌是丝路文明的“活化石”,鸣沙山的沙粒承载着千年风霜与信仰之力。在展厅的沙旁冥想,是与历史共振的独特契机。
艺术的疗愈力:现代艺术解构了敦煌的宏大叙事,转化为可触摸的情感。颂钵的频率与沙粒的触感,将引导你从喧嚣中抽离,回归内在平静。
都市中的荒漠绿洲:无需远赴西北,在上海城市里即可体验“大漠孤烟直”的苍茫诗意,让身心在反差中重获平衡。
在冥想中,我们将收获什么?
一场艺术与心灵的“双重SPA”:从视觉震撼到身心放松,敦煌文化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可感知的生命力。
独一无二的纪念:亲手制作的鸣沙山沙瓶,既是艺术品,也是寄托心愿的时光胶囊。
艺术共鸣:与同频者共处能量场,分享对文化、自然与自我的思考。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