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物素描是以素描绘画的方式表现新闻报道中的人物形象,以新闻为背景、人物为内容、素描为表现,具有新闻纪实性、人物典型性、绘画艺术性,是美术的重要表现形式。新闻是时间的易碎品,新闻人物素描的创作必须适应新闻报道出版发布的截稿期,为拓展素描绘画的发展空间,探索在限定的编辑流程与发布时间内,新闻人物素描的表现形式如何适应不同环境与艺术展示的要求,既保证新闻的时效性,又符合美术的审美要求,是新闻人物素描的重要课题。
“新闻绘画”报道的类型与运用
新闻与绘画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记录与传递信息的方式之一。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最早的新闻形态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邸报、古罗马帝国时期的每日纪闻等将上层统治阶级的动态发布给各地要人的形式;绘画是在材料表面以特定工具及色彩描摹图象形态、记录事物、表达思想感观等,最早的绘画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岩画,那时人类在文字产生以前用岩石表面的绘画记录生产生活、契约祭祀等各种内容。
将绘画与新闻两种信息记录方式结合的新闻绘画报道,不仅可以弥补新闻摄影的缺失,而且作为一种独立的新闻形式在新闻史上影响深远。如1842年对德国汉堡大火的拍摄及后世仅存的一幅照片是目前世界公认的第一次新闻摄影活动和第一张新闻照片,但在当时的技术下摄影照片无法制版印刷,面对这种情况下,英国创办的以图片报道新闻为主要内容的《伦敦新闻画报》(Illustrated London News)在创刊号上以绘画的方式再现该场景,弥补了照片无法刊发的遗憾;1884年,中国上海《申报》附赠8页以时事新闻图画为主体的旬刊《点石斋画报》,开启中国新闻的画报形式;1895年普利策在他创办的《纽约世界报》(New York World)周日版首发系列漫画“黄孩子”(Yellow kid),成为世界第一个彩色漫画,不仅促进了报纸周日版的发行,还开发了广告、玩具等许多周边产业;1935年,中国近代史上成功的漫画人物“三毛”开始在上海《晨报》副刊《图画晨报》上刊载,并衍生出连环画图书、电影等。
“新闻绘画”报道不仅在新闻史上记录了新闻事件,开创了新闻话题,也是现代新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如在欧美法制新闻以绘画报道庭审现场的法庭画家,由于欧美的法律观念认为法庭是神圣的,照相或者录像有亵渎法庭和法官的嫌疑,且现实上不希望控辩双方利用录像分析陪审员的表情,猜测陪审员的倾向,进而在控辩的时候在言辞上投其所好,使陪审员失去公正性。因此,法庭对公众和文字记者开放时一般限制新闻摄影设备对现场的拍摄,于是新闻绘画报道成为用画面记录庭审现场的有效手段,法庭画家成为唯一能够提供法庭画面的人。
伴随着新闻业的发展与绘画艺术的进步,“新闻绘画”报道发展了多种类型形式。从报道内容上,“新闻绘画”报道不仅可作为新闻现场的客观报道,还可进行批评、讽刺等时事评论;从绘画形式上,“新闻绘画”报道包括单色的素描与彩色的丙烯、油画等;绘画风格上,“新闻绘画”报道具有注重客观的写实风格、追求意境的写意风格、夸张变形的漫画风格、严谨规则的科学风格等。
素描是写实风格的“新闻绘画”报道
素描是一种历史久远的绘画形式,广义上一切单色彩的绘画都是素描,这种艺术形式的历史可追溯到远古人类用红赭石和木炭等颜料在岩石表面绘制的图像。在人类历史上,伴随着人类对各种物质资源的开拓与素描技法的进步,素描的绘画在多种材料上进行过,除了用石墨铅笔在素描纸上的绘画,还可以用钢笔、水彩笔、银尖笔等在金属、布面、石材等能留下线条痕迹的材料上进行绘画。
素描将绘画工具与材料的应用广泛、单色绘画等特点,应用在绘画创作阶段,产生了速写这种快速的写生方法。作为素描的一种形式,速写可以应对作画时间短暂、作画对象活动移位,在没有充足时间分析思考的情况下,敏锐地观察、快速捕捉与记录精彩的瞬间。
在对客观事物的记录与表现上,素描是追求写实的艺术。在现代摄影技术普及的背景下,素描绘画更是演变出了超写实流派,即追求极致的写实,用素描画笔让绘画整体与每一个细节真实到如同一台黑白高清照相机拍摄的效果。
素描对写实的追求以及绘画材料的自由应用,使得素描成为绘画艺术的基础。严格意义上的素描,是艺术专业对造型能力、美术技巧、绘画习惯等基本功的练习与培养。通过素描训练,掌握如何使用画笔在画纸上形成深浅轻重、排列不同的单色调的笔触痕迹,实现在二维的平面上表现客观物体在现实环境中的形体结构、透视关系、明暗色调、肌理质感,达到立体真实的视觉效果。
素描在以单色笔触描摹客观现实与快速成稿可能性等方面的艺术特点也为新闻业所借鉴,用于指代特定的新闻写作手法,如新闻速写、新闻素描,即通过简练准确的语言,抛开华丽的词藻修饰或繁复的修辞渲染,使报道的人物或事件跃然纸上,在人们阅读的过程中形成具体生动的认知形象。
素描的表现方式使之与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主要体现在素描写实的绘画风格与新闻报道追求真实地反映现实的要求相通,素描单色的笔触绘画与新闻报道客观性相通,素描作为独立绘画形式快速成稿的特点,符合新闻报道对于时效性的要求。
新闻环境的发展也为素描提供了施展的空间,素描绘画以具象化的形式、人文化的笔触适应了新闻媒体快速吸引读者关注、形成自身风格特征的需求。在电报、电话等远距离传递技术刚刚发展的年代,新闻侧重在时效性上的竞争,发展出倒金字塔写法,最重要的新闻内容写在开头,导语部分即交代新闻的主要内容,主体内容对导语进行扩展,每段内容的重要性依次递减。今天在电视等视听一体的媒体与手机、网络等新媒体普及的媒体环境下,新闻内容的发布量与发布速度都比以往得到极大扩展与提升,除了速度的竞争,各种新闻媒体都加强了人情味、趣味性、可视性的因素,比如因美国Wall Street Journal《华尔街日报》惯用而得名的“华尔街日报体”,从个体切入,将关注点落在新闻事件涉及的人、影响的人身上,强调个案,强调人物命运,让读者容易融入新闻报道的情景,理解新闻报道的内容,再如新闻写作中强调用具象名词、动作描写、诉诸感官的形容词、触发联想的比喻形成阅读的画面感。
新闻人物素描在报道中的运用
伴随社会文明的进步,直接面对人物,以人物为报道主体的人物画报、人物周刊、人物访谈、真人秀等人物媒体和人物报道层出不穷。人物报道常常从人群中选择最能代表人群典型特征或其中具有突出意义的个体,展现人物境遇以及人物所在事件、行业、或社会大背景的发展与变迁,为读者提供行为规范或精神情感的参照。
人物的形象不仅是其个人特征的表现,也从表情神态表现了人物在新闻事件中的心态。面对新闻特写对人物的报道,新闻人物素描具有人文性与编辑角度的优势。新闻人物素描是以画笔记录对人物的认知,不局限于特定时空的某个时间点或场景的限制,不依靠复杂的光学设备或环境光线,通过对新闻事件的了解,综合以往人物形态与性格特征,以绘画表达适合新闻报道背景下人物的样貌、表情、心情神态等形象,通过这种形象的绘画,在客观真实呈现人物形象的前提下,包含了编辑立场对人物的某些价值判断。
新闻人物素描根据报道的指向以及人物造型的辨识为基本原则,综合新闻人物公众形象近期的变化,进行绘画。新闻人物素描的作品在素描工具、装裱工艺与后期技术的衔接下,不仅可用作新闻人物的绘画报道,还可作为艺术画作展示在印刷品、电子显示屏、投影幕布、户外广告上,呈现多种形式的视觉效果。
作为新闻传播与美术绘画交融的专业技能,新闻人物素描在新闻传媒这一现代社会兴盛的行业沿用素描这一历史久远、发展成熟的绘画技法,从设计回归到写实的素描绘画,在传递信息内容的同时,丰富了内容的表现形式,加强了内容的文化深度与艺术氛围,在数码摄影设备与网络图片共享普及的环境下,更以绘画的专业性提升了新闻传媒的专业属性,增加了媒体内容的个性特点,促进新闻人物报道在以具象视觉吸引广大读者的同时,强化了新闻媒体报道的专业度。(文/满都拉)
满都拉专著《新闻人物素描》是中国首部阐述以素描绘画表现新闻人物的美术编辑图书。2015年5月,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在北京出版,同年7月,版权输出至中国台湾。2017年1月,繁体版《用铅笔画世界——新闻人物素描基本工》在中国台北出版、港澳台地区发行。2018年5月,继续推出繁体图书《用铅笔画世界——新闻人物素描基本工》热销版出版。2019年10月,《新闻人物素描》第二版在北京出版。中国各大书店及淘宝、京东、亚马逊、当当、中国台湾诚品书店、香港书城等均有销售。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