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市李沧区一间飘着药香的中医诊所里,85后非遗传承人王腾飞正用定制丸药和短视频诠释着古老手艺的年轻表达。2024年,“善胃丸传统制作技艺”入选李沧区非遗名录,经过他与前人数十年的探索,这门流传三代的技艺不再只是瓷罐中的一颗颗小药丸,而是链接传统与现代的健康纽带,见证了传统中医主动拥抱现代科技的新融合。
图说:王腾飞在给患者把脉。
从学徒到传承人:每天辨识多种药材,苦练6年抓药与配方
在乐善堂中医诊所内,一屉屉深褐色、泛着药香的定制丸剂正被装罐。1988年出生的王腾飞轻捻起一颗,感知着指尖传来的温润触感,这其中串联着三代人的百年坚守与突破。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赛道上的一名年轻医者,又是“善胃丸传统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也是山东中医药大学科班出身的新派中医的代表之一。
图说:乐善堂的工作人员正在为中药材称重。
从大学期间每天辨识多种药材的勤勉,到毕业后苦练6年抓药与配方的沉淀,王腾飞用10余年时光完成了从学徒到医者的蜕变。2024年,凝结着数代人智慧的“善胃丸制作技艺”入选李沧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却清醒地意识到:“躺在名录里不叫传承,让古方真正服务现代人,才是对技艺最好的交代。”为此,他将传统汤药改良成定制丸药,将药材低温烘干,易入口,好吸收,适配现代人快节奏生活特点,让百年古方焕发新生。目前,经过王腾飞的带动和传授,已有近百人习得该技艺。
“情绪问诊法”:病历本上写满患者“生命故事”
每周三次坐诊,王腾飞说,自己的诊室流转着人间百态。中年胃溃疡患者的焦虑、大龄夫妻求子的忐忑、罹患胃癌的古稀老人的期盼……在平均15分钟/人的问诊时间里,患者的故事成了病历本上密密麻麻的辨证手记。“中医讲究望闻问切,现代人则更需要被倾听。”这位85后医者通过“情绪问诊法”,常能通过细致地观察及问询,捕捉到病患背后的情志郁结。
图说:患者们给王腾飞送来的锦旗挂满整面墙。
“不知道是哪位患者,在诊所门口放了两箱鸡蛋就匆匆走了,还有送瓜果蔬菜的。”王腾飞笑着说,这些淳朴的善意常让他心里暖暖的,这种有人情味的诊疗,在乐善堂化作墙上的10余面锦旗。王腾飞格外珍视患者的口碑:“当莱西、日照等郊区和外市的患者驱车几百公里专程前来就诊,我就知道我的非遗传承真正接地气了。”
视频科普圈粉:既要守得住药碾子,也要玩得转手机
诊所的名字中藏着王腾飞的初心。他告诉记者,创办“乐善堂”的本意就是与人为善,无论是传承中医技法,还是为病人看诊,都希望能有人真真切切地得到帮助。除了日常坐诊,王腾飞还拍摄了科普短视频,针对“中医汤药见效慢”等误区,“心情愉悦才是大补”等养生建议,在社交平台进行讲解,吸引了不少年轻粉丝在线讨论“养生”。面对非遗技艺的传播课题,这位年轻的传承人有自己的一套打法:“既要守得住药碾子,也要玩得转手机”,百年技艺在数字时代要继续流淌。
图说:乐善堂在社交短视频上发布的的科普作品。
诊室墙上的挂钟滴答作响,王腾飞又接诊完一位慕名而来的年轻患者。望着病人认真记录用药事项的背影,他想起师傅曾告诫过自己的那句箴言——医道如烛,含义是非遗传承不是固守一盏孤灯,而是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作满天星火。当90后00后开始争相预约中医调理,当定制丸剂与咖啡杯在办公桌上和谐共处,这位80后传承人确信:属于中医的青春叙事,正在续写新的章节。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