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成功通过评审,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已有44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名册,数量位居全球首位。春节申遗的成功,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也是对全球文化多样性的丰富和贡献。
2024年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评审现场,大屏幕播放春节宣传视频。
在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表达了对春节申遗成功的祝贺。他深情地讲述道:“春节是中华文化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的美好时刻。写福字、贴春联、包饺子、舞龙舞狮这些春节习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林剑进一步强调,春节不仅仅属于中国,它所蕴含的和平、和睦、和谐的价值追求,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他指出,目前全球有近20个国家将农历新年定为法定节假日,全球大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各种方式庆祝这一节日。值得一提的是,第78届联合国大会也将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的假日,这无疑是对春节国际地位和全球影响力的最好证明。随着外国朋友对体验中国年的热情愈发高涨,第三方平台的数据显示,2025年到中国过春节的外国游客数量较前一年增长了150%,创下新高。
2025年1月24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农历新年致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主席南希·奥韦拉尔对春节成功申遗表示祝贺,并赞扬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她高度评价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认为这为其他国家树立了典范。奥韦拉尔主席表示:“春节作为世界知名的文化节日,人们会查找自己的生肖属相。”她还强调,中国一直是推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主要力量,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广泛关注。在平等、互鉴、对话和包容的原则指导下,中国春节正在逐渐走向世界,世界也热情地拥抱中国春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在新春致辞中赞扬春节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她认为这体现了春节在传递全球华人群体深厚联系方面的重要性。她表示:“春节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普遍的习俗,我们的庆祝活动向全世界传播着欢乐与和平的信息。”阿祖莱强调中国与教科文组织的合作关系紧密且具有战略性,中国在应对全球挑战、践行多边主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她对中国在教育领域的进步表示赞赏,并指出中国的文化与历史是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她还提到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文化交流贡献,以及在全球遗产保护方面的作用。阿祖莱期待教科文组织与中国在人工智能等领域进一步合作,共同推动教育、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传递促进全球教育、文化和科技合作的重要信息。
联合国艺术与文化影响联盟亚洲代表官正表示,春节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紧密相连,其申遗成功标志着当代东方文艺复兴的启航。他强调,这一成就体现了对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劳动成果的认可与尊重,同时凸显了中国在国际文化舞台上的显著地位。官正鼓励艺术家开发艺术与文化的潜力,增强艺术与文化的公共性,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到创造当中,以创新的方式传承遗产,使其成为民众共享的文化盛宴。“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对全球尤其是亚洲的艺术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也应当积极推动亚洲当代新文化的发展。”他主张,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应引领创新流行文化,塑造具有东方神韵和哲思的全球文化新潮流。“在当代东方文艺复兴的进程中,我们需要扎实做好艺术家赋权工作,构建以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为领导的行动网络,使之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的核心力量,通过跨界当代艺术思维,促进多元文化融合,恢复艺术与文化生态的内生动力,确保该生态的繁荣与活态传承。”官正说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驻华代表夏泽翰强调,中国春节具有将世界人民团结起来的力量。“春节在许多国家甚至比圣诞节还重要。”他说道。夏泽翰提倡利用科技手段推广非遗文化,认为诸如全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等可以增强非遗产品的全球影响力。然而,他亦指出,科技只是工具,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关键在于人的参与和努力。夏泽翰还提到,创意城市网络项目将创意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城市需将文化资产转化为发展动力,以人为本,打造宜居环境,并将创意融入城市规划。他认为,每个城市的文化资产和历史底蕴是塑造品牌形象的基础,城市应依据自身特色建立差异化品牌,展现中国整体的魅力和多元文化。
2025年1月24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在联合国总部举办“福到联合国”新春庆祝活动。图左为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右为联合国副秘书长兼文明联盟高级代表莫拉蒂诺斯。
在中国外交部、联合国艺术与文化影响联盟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人的诚挚致辞之后,让我们来看看春节申遗背后的专家学者们怎么说吧!
春节申遗的发起人冯骥才教授表示:“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生活情感与生活理想的节日。”在他看来,春节不仅仅是一个庆祝的时刻,它更是中国人情感与理想的凝聚,是展现中国故事的完美舞台。冯骥才以他作家的洞察力和文化遗产保护者的使命感,强调了春节文化的独特魅力及其传播的必要性。他深信:“没有任何节日像春节一样包含中国人那么多精神、心理、追求、性情、偏爱。”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春节的深厚情感,以及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坚定立场。冯骥才感叹,春节就像是一把钥匙,能够让人一窥中国人的生活本质,他说:“只要一进入春节,就知道中国人是怎么回事了。”他的这番话不仅让我们对春节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们认识到了保护这一节日的重要性。他本人,既作为作家,又作为文化遗产保护者,感到有责任“好好传播春节文化”。
早在2010年迎接虎年新春国务院参事室春节文化论坛上,时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文联主席冯骥才,就提出我国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世遗时,应将春节列为首位,作了主题为“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遗产”的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巴莫曲布嫫教授,作为春节申遗的重要推动者,她的观点深刻地体现了对春节文化价值的认识。她强调:“春节申遗的成功,是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极大认可,同时也展现了人类文化多样性。”巴莫曲布嫫以她深厚的学术背景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指出了春节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中的独特作用。她认为,春节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节日,更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她说:“春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递了人类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在申遗过程中,巴莫曲布嫫及其团队的努力,展现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执着追求。她的工作不仅是对春节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也是对这一重要节日国际传播的坚定承诺。
巴莫曲布嫫,春节申遗工作组顾问、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专家,此前曾参与了二十四节气的申遗工作,正因人们对非遗和传统文化始终处于再认识的过程中,此次历时两年多的春节申遗成为巴莫工作经历中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萧放教授,作为我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对春节文化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春节被申请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其蕴含了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内涵,特别是作为中华民族情感聚合的象征,具有巨大的凝聚力。春节不仅是回家的节日,也是对祖先和先贤的纪念,体现了历史伦理价值,同时它标志着新旧时间的交接,与中国人时间更新意识紧密相连。春节融合了家庭、历史、社会和自然伦理,成为一个综合性的节日,使其在中国的节日文化中显得非常特殊。萧放强调,中国文化的特色和千年不断的传承,与家庭和春节的情感聚合密切相关,它们是社会稳定、社会秩序以及邻里、家庭建设的重要体现。他认为春节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象征,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回家的路,体会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温暖。
萧放,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长期深耕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社会治理等研究领域,从2022年春节申遗工作开始时,便作为专家顾问参与其中。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教授,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权威专家,他在春节申遗成功之际,发表了深情的讲话。他表示:“春节申遗的成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国际认可,也是对中国人民文化自觉和自信的体现。”刘魁立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对春节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挖掘。他指出,春节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日,它蕴含着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对家庭和谐的向往,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刘魁立强调:“春节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是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它教会我们在岁月更迭中传承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在春节申遗的过程中,刘魁立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专业知识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为申遗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他的努力和贡献,不仅推动了春节申遗的成功,也为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树立了典范。刘魁立的言论和行动,体现了他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对文化传承事业的执着追求。
刘魁立,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他一生从事民间文化研究,是20世纪以来中国民间文学研究最重要的学者之一。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副研究员孙佳山指出,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后,其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力和魅力得到了显著增强,这不仅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也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和创新力。春节的民俗形态和新民俗正在经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种发展不仅丰富了节日的庆祝形式,而且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尤其是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他强调,数字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春节等传统文化的展示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平台。通过移动互联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以更加细腻和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全世界,这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也加深了外界对中国社会进步和生活方式的了解。孙佳山还提到,我国文化产业正在实现规模化矩阵式发展,文化工艺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初步达到国际主流水平。自2019年以来,文化产业的矩阵式发展态势日益明显,影视、游戏、微短剧等新兴门类都在不断融合式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果。他进一步解释说,这种矩阵式发展模式不仅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多元化,也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不同文化门类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中国文化产业正在不断结出硕果,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
随着春节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们不仅庆祝了一个文化成就的诞生,更是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舞台的重要时刻。春节的申遗成功,不仅是对过去的传承,更是对未来的启迪。它激励着我们继续挖掘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让春节的喜庆与和谐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这个全球共享的中国年味中,我们共同期待着一个更加繁荣、多元、和谐的文化未来,让春节的魅力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桥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春节,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正以其独特的魅力,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