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作为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的骨骼、关节、肌肉、神经、韧带等骨骼系统的相关疾病及其治疗方法。传统中医对骨科的研究历史悠久,源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从早期简单的正骨手法,到《黄帝内经》中关于骨骼、经络、气血的论述,如“骨痹”“骨痿”等病症的描述。后世医家不断总结经验,都为骨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当今日常生活中,一提到骨科,人们最先想到的大多是外伤导致的“骨折”,其实最常见的“脱臼、扭伤”等也都属于骨科范畴,因此加强对骨科的了解和关注很有必要,与大家的健康息息相关。
随双师行医,树助人情怀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主人公庄友福就是这样一位深研骨科50余年,不断总结经验,集多位骨科名医之所长,钻研出一套富有特色的治疗方法的中医师。
庄友福,1953年出生,漳州市龙海县(今龙海区)榜山镇普边村庄厝社人。祖上数代行医,自小跟在自家大伯父庄宏辉(解放前龙海当地有名的中医)身边学习医术。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正值百废待兴,所有人都拼命埋头劳作,导致很多劳动人民落下了骨科疾病,看着上门求医的很多病人因骨科疾病而一脸痛苦,庄友福心生不忍,暗下决心要帮更多人摆脱骨科病的困扰,自此主攻骨科。
后来庄医师遇到另一位恩师(全名已不可考),他表示这位恩师祖籍安徽凤阳,是一位早年跑江湖,解放后定居在圆山脚下,常年在各庙宇间低调看诊治病救人的好心江湖游医。跟着这位恩师,庄医师不仅见识了不一样的骨科治疗方式,还精进了自己的“膏、丹、散、丸”数种中药剂型的制作方法,同时养成了日后数十年经常参加义诊助人的习惯。
集多家所长,创自家特色
自19岁独立看诊以来,庄友福医师根据病因病机、临床症状等将疾病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证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这种个体化的辩证治疗方案,体现“一人一方”的精准治疗理念。在长期的行医生涯中,庄医师总结出一套富有个人特色的治疗方法。
一、接骨治疗方法。接骨是指通过外科手术将断裂的骨头重新复位并固定在一起,以促进骨头愈合和恢复功能。庄医师熟练掌握传统的“接骨续筋、复位扶正”的治疗方式,另外他自创的贴药膏治疗法,主要针对的是因骨折后或术后骨不良引起不长骨胶的病人。庄医师独创的乌骨鸡肉加上秘方做成的贴膏,贴于骨折处,一般24小时可生出骨胶,三帖药后基本可以治愈。对于陈旧性不长骨胶的病人,则用外敷内服的方法相互配合,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患者康复。
二、特色正骨手法。正骨则主要针对需要进行肩、颈、腰、膝关节等复位的病人。庄医师如用传统的推拿、按摩、牵引等手法辅以自创的整复手法,使病人骨骼脱位的部位恢复正常。这种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这种整复手法不仅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力度,以确保整复的成功率和安全性。拜访当日,庄医师和其大徒弟林医师正在给病人进行正骨,通过手法的牵引、旋转、屈伸等操作,一会后伴随着一声“咔”的关节弹响声,庄医师示意让病人下病床做弯腰、下蹲等动作,病人表示不再似原先那般疼痛,此时代表骨头已复位。随后庄医师开药让病人服药巩固,服药的目的是活血,通经络,健筋骨。庄医师用自行车掉链子做比喻,掉链子后需复位,复位后需润滑油等加以巩固,人体关节复位后需药物巩固疗效与之一个道理。在病人离开前,庄医师又再三叮嘱,药一定要按时吃,短期内不要提重物等,像极了心疼子女上班辛苦的老母亲。
三、治疗骨刺,即中医骨痹症(西医称骨质增生)。关节疼痛主要是指是由关节疾病或者创伤等原因引起的患者一处或者多处关节部位不同程度的疼痛,种类繁多,病因各异,普遍的临床症状均可表现关节疼痛,任何原因导致的关节炎,如能及时就医,对症治疗,一般都能治愈或缓解。中医认为骨刺属于中医骨痹的范畴,与外伤、劳损、瘀血阻络等有关,通常是损伤或劳损闽医彻底治疗随着年龄增长而产生骨刺,多为颈、肩、腰、膝、足跟等部位产生骨刺,即经常听到的“气血不通,产生堵,从而长骨刺”。这类疾病的病因,庄医师表示总结有三:
1、外伤后遗症。由于某种意外或事故,使肩、腕、膝、踝等部位的关节在没有发生骨折等严重的情况下出现外伤而引起关节疼痛。如软组织损伤、骨折脱位等。
2、劳损。由于关节部位活动量相对较大,导致关节周围的肌肉等软组织出现劳损,进而引起疼痛,这类情况最常见于体力劳动量大的搬运工群体。说到这里,庄医师摇头叹息,他表示很多搬运工人当关节损伤加重时则可能会影响到日常生活,但是由于为了养活家人,他们舍不得花钱看病,恰恰是最为忽略自己身体的人群,有甚者到最后生活自理都成困难。说到此处,大徒弟林医师表示庄医师参加义诊时总是特别关注这个群体,力求能多帮助一个是一个。
3、风寒湿热引起的关节疼痛。湿气重关节痛,可能是由于长期处于阴暗潮湿环境或者是吃生冷的食物所致,会造成湿气侵入人体,也会导致经络闭阻引起关节疼痛。漳州独特的气候环境作用下,是湿气重关节痛的“重灾区”。
以初始之心,育传承之人
行医至今已50余年,墙上来自五湖四海、两岸三地的锦旗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庄医师像小孩子展示奖状一样用活泼的口气向我们介绍的只有一张已经泛黄的落款处年份为1973年的手写感谢信。他说那是他19岁时获得的第一份肯定,从此信上“医术深研,精心治疗”八个字就刻进了心里,成了他行医救人的初心和动力。
如今,庄医师已过古稀之年,然而眼睛未老花,记录病例毫不费劲。且身体硬朗,面色红润。他表示中医是国粹,弘扬国粹,收徒传技是一个好方法,因此最让他骄傲的是他有两位好学的徒弟。
大徒弟林武坤,自幼跟着外公学医,已是独立行医的医者。偶然间从病人口中得知郑友福医师煮的药膏哪怕贴三个月都不会引发皮肤红肿瘙痒,感觉很神奇,遂上门求拜师。原先郑医师是婉拒的,但最终被林医师三顾茅庐的不退缩精神所打动,正式接受林医师的拜师请求。聪明好学,如今跟在身边已经数年。
二徒弟庄智荣,也是庄友福医师的次子,跟着庄医师学医将近四年。虽然起步晚些,但胜在勤快且脑袋转得快,而且遇到问题善于抓着庄医师打破砂锅问到底,目前已经基本掌握了庄氏特色的接骨/正骨/骨痹症治疗方法,在中药剂型的制作方法上也颇有自己的见解。
庄医师现在参加政府组织的官方义诊、红十字会组织的公益活动或者是民间中医协会组织的义诊时也会带上两名弟子,并反复教导他们,无论是治疗手法还是方剂都要以病人为先,综合考虑病人的症状及经济状况,切忌给病人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尽量让所有人在他们这里都能看得起病!因此庄医师开出的药膏和药方皆选用青草药制成,以新鲜植物为药,物美价廉,见效快,无激素、无耐药性、疗效稳定、毒副作用小等独特优点。
回首过往,庄医师无悔自己选择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道路,并在骨科诊疗的广阔天地里郑重地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看他们(病人们)皱着眉头艰难挪上楼来求医(有的甚至是家人背上楼),我心之所求就是倾尽所能让他们舒展眉头正常走下楼回家!(作者:李志明 吴林艺)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