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建设发挥着巨大作用。“中国农民电影节”正是以乡村为骨,以电影为翼,以农民为主体,以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典范。自2018年诞生以来,经过五年的潜心探索,形成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一系列模式,让农民享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荣誉感、获得感、幸福感,切实服务于乡村文化振兴及美丽乡村建设。
“文化+”传播农耕文化,凝聚发展精神动力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农耕文明源远流长。每逢金秋丰收之际,这场以农民为主的全国盛宴便如期开展。“中国农民电影节”依托“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饱含着人民对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希冀,更蕴含着我国千年来农耕文化的深厚积淀。五年以来,追随着光影的印记,电影节将优秀的农耕文化传播到祖国的寸寸山河,凝聚着广大农民同胞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
中国电影人用镜头聚焦农民日常生活,讲述了一个个真实鲜活、平凡伟大的扶贫、脱贫故事,塑造了一批新农民形象,展现了新时代农民的崭新风貌和时代担当。35年坚守太行山的“新愚公”李保国,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的张桂梅,用实干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誓言的黄大发,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等,一个个扶贫楷模形象在银幕上熠熠闪光,照亮了脱贫攻坚的历史使命和伟大进程。在脱贫攻坚电影谱写的扶贫干部和乡村人物群像中,最瞩目的便是逆行的“返乡青年”。他们在青春的路口,放弃城市生活,毕业后回乡担任村官,在乡村的土地上默默而热情地挥洒青春的汗水、热泪、甚至热血。如《秀美人生》中的回到百色建设家乡的黄文秀,她用生命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管松江,毕业后与女友赵萌萌返回家乡洮西县,带领乡亲们脱贫攻坚,用睿智与勇敢开创了新时代农村的美好生活;再如《一点就到家》中的三个年轻人,用新技术为家乡脱贫带去了方法,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是民族的血脉,是精神的家园。“中国农民电影节”追寻着农耕文明之根,挖掘中华文明之魂,用光影将这些出自于平凡的伟大故事,讲述给更多的人听。一个个真实平凡的故事凝聚在一起蕴藏着伟大,孕育着坚定的希望。这些精神既是对几千年来农耕文化孕育的勤恳朴实的精神的传承,也彰显着新时代的风采,成为源源不断的新能量注入奔腾的发展长河。
“文化+”展示“三农”成就,感受时代巨变脉搏
一部好的电影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一个社会的缩影。透过镜头,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乡村变化被一点一滴记录;通过光影,社会的变迁被更广阔地见证,城乡的关系被更深刻地探讨,时代的脉搏也在被更鲜活地感知。“中国农民电影节”充分展示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乡村全面振兴的光明前景,引领亿万农民群众共同见证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伟大历史时刻。
传统乡土电影的苦难伤痕、文化寻根等语义,被新时代语境下生成地绿色生态、现代乡愁等新语义更新丰富。脱贫攻坚电影记录见证了历时8年、彪炳史册的脱贫攻坚的人间奇迹的诞生,展现了新时代乡村空间变化和成就。乡村不再是贫苦落后肮脏,而是诗意唯美浪漫,中国传统文化中田园牧歌的理想得以在广袤的土地上实现。农村与城市也不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新的乡土空间转化为了都市人心中向往的世外桃源和不断梦回的家园故乡。从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到宁夏西海固闽宁镇、从四川大凉山三河村到山西阳城县皇城村,一个个艰难脱贫的乡村拼贴成了好山好水好风光的“美丽乡村”。
新时代丰富的农民物质文化生活、坚韧热情的新农民精神、熠熠生光的农耕文化魅力,唤起了人们对文化传承、乡愁归属的关注,呼唤着炎黄子孙渗透骨髓的的乡土情怀,守望着精神家园。“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借着电影的媒介,也呈现了叙事空间的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引领了新的消费和文化思潮,凝结着人民的乡土情结和家国情怀。
站在新起点新形势新语境下的乡村振兴电影,及电影节本身的存在,都为更深刻地探讨乡村发展变化议题提供了平台。贫困乡村如何走上致富道路,中国农民如何映射社会理想,“乡土中国”如何丰富自身的价值意蕴……这些更富时代感的命题,紧跟国家政策、紧扣时代脉搏,通过影像记录得以落脚表达,通过电影节的传播得以洒落到焕然一新的希望的土地上。
“文化+”助力乡村产业,维护乡土文化环境
文化具有强渗透、强关联的效应,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能够实现以“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与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对接。“中国农民电影节”活动依托影视行业,政府、企业、媒体、公众等群体,共同参与、共筑价值,以文化为圆心带动周边产业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维护乡土文化环境,成为了“三农”影视的百花园、惠农强农的百宝箱、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节庆品牌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地区知名度。“中国农民电影节”在“丰收节”的带动下,具有多地联动的天然优势,走出地域性小圈子,更大地促进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电影节能够促进举办地发达经济并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带动举办地城市的购物、住宿、餐饮等消费,整合当地分散的文化资源,形成强大的文化品牌集聚效应,提升区域影响力和人气指数,为其引来游客,形成完善的全方位的节庆旅游产业链。如“开往春天的列车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综合体”落地初汝南县,将废弃的绿皮火车改造成露天电影院,成为游客度假旅游的新选择。创新的线上直播助农活动更是为当地带来了及时、切实、可持续的经济收益。
同时,电影中呈现的乡土空间,也将随着电影节的发展,扩大知名度,成为当地的休闲旅游品牌、地方的文化名片,助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从而为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带动多变产业融合发展的提供重要契机。如湖南十八洞村等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村民开起乡村民宿、农家乐,卖起农家饭、土特产,赋予农产品以乡村文化内涵,提高农产品文化品位,实现了资源变资产、文化变收入。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中国农民电影节”不仅“惠民”亦“慧民”,在寓教于乐中启迪民智,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创设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形成了民风淳朴的人文环境。公益电影展映、乡村采风、主题晚会和红毯仪式、电影发行放映大会、公益助农直播、地方特色农产品展示等系列活动,丰富了农民朋友的文化生活。为农民放电影,推介“最贴近现代农业的科教片”“最适合农民观看的纪录片”“最适合农民观看的故事片”“最受欢迎农民原创短视频”等,凝聚起了更广泛的影视创作力量,将“中国农民电影节”打造成了“永不落幕的电影节”。公益展映等惠民工程已走进上千个县市,让广大农民群体共享文化果实,这不仅能聚力凝心,培育文明乡风、推进文化自信的广泛确立,更响应时代主题,助力乡村振兴,给农民群体与社会互动的机会,切合时代与大众的需求。
“中国农民电影节”以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为宗旨,成为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庆典,也是电影文艺与乡土文化、与人民群众融合的舞台。以光影为助力,呈现了国家农村发展的重大成果;以活动为依托,盘活了乡村多维资源,创新了乡村振兴的“文化+”模式;以守望传统文化、铸造新时代乡土精神之魂为愿景,满足了农村干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繁荣发展了新时代优秀农民文化。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