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京东方“柔·见所未见”创新技术品鉴会在成都隆重举办。活动现场,京东方首度披露其在西南地区千亿级柔性OLED产业集群布局,全面展示了其全球领先的柔性OLED显示技术以及雄厚的智能制造能力,并以全面迈向亿级出货量的目标,为柔性OLED消费市场打造强劲增长极,全面开启多形态智能终端新时代。
京东方高级副总裁杨国波表示,作为国内在柔性OLED领域布局最早、技术最领先、市场应用最广的科技企业,京东方打破了我国柔性OLED的产业空白,带领中国柔性OLED产业逐步成为全球产业版图中的重要一极,更以中国显示领域首个技术品牌,加速推动整个产业从原有的规模导向全面迈入价值导向的创新发展之路。2022年被称为多形态智能终端的元年,京东方将以“千亿级产业集群+亿级出货量”双引擎,持续发力柔性OLED市场,以更多创新科技实现中国柔性OLED产业质的飞跃。
作为国内最早进入柔性OLED领域的企业,京东方斥资近1400亿元,在西南地区打造了中国首个柔性OLED产业集群,包含成都、绵阳、重庆3条全球领先的柔性AMOLED生产线,整体柔性OLED产能约占全球产能近三成,其中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作为中国首条柔性AMOLED显示生产线,打破了我国柔性OLED的产业空白,对于重塑全球产业格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目前,京东方已在北京、成都布局两大柔性AMOLED技术研发中心,核心研发团队已超千人,其中,高级以上研究员及技术专家近700人。基于多年产业积累及雄厚的创新实力,京东方在市场、技术、智造多个领域已实现全面领先。
市场表现领先。目前,京东方已拥有超16个全球顶级终端品牌客户生态圈,年均合作项目逾百个。2021年,京东方柔性智能机出货量达6000万片,其中折叠显示产品出货量超百万片(群智咨询数据),整体出货量已连续多年稳居国内第一,全球第二。随着多形态智能显示终端需求的进一步增长,2022年京东方柔性OLED年度出货量预计将达8000万片,并快速向亿级出货量的目标迈进,与此同时柔性OLED智能手机、高端折叠手机显示产品出货量及出货占比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持续领跑国内市场。
技术实力领先。在柔性OLED领域,国内外多项世界级领先技术都有京东方的身影。京东方不仅是国内最早推出1-120Hz动态刷新LTPO技术,和全球最早推出“一驱一”400ppi屏下摄像技术的科技企业,还在全球首推超高频PWM调光技术,并首度将OLED屏幕的调光频率提升至1920Hz超高水平,最高还可实现2160Hz超高频调光,可使移动终端在暗光环境下最大程度降低屏幕频闪对眼睛的潜在危害。此外,2021年底京东方发布了中国显示领域首个技术品牌,其中代表的京东方高端柔性OLED显示技术解决方案的f-OLED,具有多形态、全面真视界、功能集成、健康护眼、低碳环保等领先优势。功能集成方面,京东方融合显示与传感两大领域的技术能力,实现屏下摄像、屏下指纹、3D touch等多功能的智慧集成,并已覆盖国内外众多头部终端品牌。目前京东方已推出包括曲面屏,全面屏,外折、内折、360°双向折叠、滑卷、卷轴等多个全球首款多形态智能终端显示产品。在柔性OLED领域,京东方已累计申请超2.5万件技术专利,共主持及参与制修订34项行业技术标准,正在由技术引领者全面成长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
智造能力领先。在柔性OLED领域,京东方拥有3条全球领先的柔性AMOLED生产线,均为全自主设计、开发、建造,并全面采用传感、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数字技术,通过物料仓储、制造执行、制程控制、环境监控、在线粒子监控、良率管理等多个全自动化运营管理系统,实现对生产运营的全面数字化、智能化管理。一块柔性屏幕需要在京东方品质实验室内经过环境、光学、电学、机械测试多达103道严苛的测试流程,历经零下40℃到110℃的极端温度环境、连续折叠超50万次的极限机械测试、高温高湿环境下长达720小时的极限运行测试……确保每一块投入市场的柔性显示产品的极致品质。京东方不仅连续多年获得全球顶级终端品牌客户颁发的质量奖项,还荣膺我国质量领域最高荣誉——中国质量奖,展现极具竞争力与信赖性的品质实力。
当下,全球产业格局云起潮涌,京东方已由中国柔性OLED产业的开拓者,全面成长为技术风向的引路者,并加速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和产业发展的引领者。从屏,到超越屏;从技术,到超越技术;从规模,到超越规模,京东方将不断前行,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加速释放产业集群的“虹吸”效应,以“技术+应用”为基,全面引领中国柔性OLED产业创新高质发展!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近日,新加坡天然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Natura Biotechnologies Pte Ltd) 正式与新加坡国立大学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