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响原创 · 作者|祖杨
豆瓣评分又双叒叕陷入了争议中。
原定12月1日20时上线的《风起洛阳》因技术原因延迟一小时上线,但一星黑评和五星好评先一步涌入豆瓣。12月5日《谁是凶手》上线两集,女主角赵丽颖尚未出场,豆瓣短评中“女主角演技差”、“台词拉胯”言论比比皆是。
当天晚上,赵丽颖粉丝在微博上亮出了分析截图,并盖戳认定是“对家”搞鬼:在《谁是凶手》中打了一星的豆瓣用户,对同档期的剧集打了五星,还附带了一篇夸主演的三百字小作文。愤怒的粉丝们将情绪发泄到了豆瓣身上,安卓应用商店中,豆瓣应用首页出现了十几条一星差评,以及大量对豆瓣“恶意评分”的批评。
对家互撕、粉圈混战,这样的戏码越来越频繁地在豆瓣发生。
这不禁令人唏嘘,不愿被任何商业手段污染、曾被奉为文艺青年圣经的豆瓣书影音评分体系,却依然走向了被“操控”的命运。
安卓应用商店评论区
一星和五星的战争
2015年,阿北发了一篇长文《豆瓣电影评分八问》来解释豆瓣的评分原则,不是简单粗暴地算用户的平均分,而是根据用户的活跃度、综合行为方式等来算加权平均分。文中还特意提到:“豆瓣水军是有的,但是很难刷动,因为正常打分的观众实在太多了。”
书影音评分体系中的反水军机制以及独立性,让豆瓣被看作最具公信力和参考价值的评分平台。2016年刘烨在接受豆瓣出品栏目《瓣嘴》采访时就聊到:我们私底下吃饭的时候都会说豆瓣说什么说什么了,你们(豆瓣网友)说的东西是被所有做电影的人和公司重视的。
但近年来,影视剧质量似乎不再是豆瓣用户打分的唯一标准,豆瓣评分越来越被舆论与情绪“操控”。
前段时间,《当家主母》陷入疑似“虐猫”的争议中,但剧组并没有及时给到拍摄时的花絮素材,等到争议愈演愈烈之后发出了白猫与主人的视频,并送上了“一纸声明”。迟到的声明以及尚不足以验证是同一只白猫的证明,瞬间点燃了诸多爱猫人士的怒火,纷纷涌入豆瓣打一星,截至当前,《当家主母》评分已从开分的5.2降至2.8,一星占比高达78.5%,“猫”、“血腥”成了这部剧的关联词。
被舆论和情绪操控后,典型的表现就是假如与之立场不同,就将差评覆盖到方方面面。去年三月,因为“AO3崩塌”事件引发了诸多网友对肖战的不满,大量差评涌入他主演过的或者尚未上线的剧集评论中,甚至误伤了与其同名的乒乓球教练肖战,其著作的书籍《助张继科成就大满贯》的评论区中也充满了一星评论。
更常态化的“操控”力量来自饭圈,饭圈的粉黑混战常常伴随着豆瓣一星和五星的拉锯战。
一位制片人就曾“深受其害”,她告诉「深响」,其公司出品的一部古装大剧上线两个小时就在豆瓣遭到了疯狂的一星黑评,这些黑评大多是来自没看过剧的无脑黑和演员的黑粉,不甘心作品遭殃,她和团队成员一起P图、反黑、发声,一直到第二天早上六点。
诚如阿北所说,在加权式的评分体系下,水军想要在豆瓣刷分相对困难。但他显然低估了饭圈的庞大,以及粉丝们“为爱发电”的高度执行力。
为了获得更高的权重,流量明星粉丝会将“养号”作为一项数据任务。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等到偶像的新歌、新剧、新电影上线之后,就可以齐刷五星好评。假如遭到对家恶意黑评之后,有权重的账号也可以作为反击。
查询到饭圈流行“养号”的最早时间,大约是在2018年初,有粉丝在贴吧中强调豆瓣养号的重要性,这则帖子下方,也有粉丝总结出了养号的注意事项:尽量用手机号注册,注册后多加小组,多活跃,尽量多给老片打分,写评论,不要单纯复制粘贴,可以百度影评,尽量不要给首页的新片打分,这样比较假,可以多给老片打分,这样可以增加权重,刚开的号不要打五星或者一星,多打三星和四星等等。
在粉丝的眼中,养号也带有一种使命感:曾有宋茜粉丝潜伏黑贴吧十年只为夺取管理员职务、清理黑帖。豆瓣养号也是如此,这是粉丝维护偶像的风评以及维持其完美偶像人设的责任。
贴吧中的“养号指南”
人群与算法的博弈
文青的豆瓣、饭圈的微博、直男的虎扑,二次元的B站、种草的小红书,在小众走向大众之前,每个平台都因为“初始用户”的不同,有着不同的社区基因和氛围。
当平台逐渐破圈走向大众化之后,更多相同的人群和人群诉求,使得平台之间的“壁垒”也就没有那么牢固。比如说,饭圈在微博上打榜、投票、控评,涌入豆瓣后刷五星、刷一星,这两种行为背后是粉丝群体相同的动机,相似的行为也使得豆瓣与微博的社区环境一定程度上趋近。
并且,外部环境在逼迫着粉丝群体加速向豆瓣涌入。
当爱奇艺、优酷视频关掉了前台播放量,当微博上的明星势力榜下架,豆瓣评分成为文娱领域少数公开的、具有公信力的数据。也正是因为豆瓣长久累积下的公信力,使其成为了一个更重要的营销指标,曾经是流量明星数据组的一位粉丝表示,打投工作暂停后,偶像的新戏即将上线,当时数据组更重要的工作变成了“豆瓣养号”。
尽管豆瓣一直优化算法,尽量保持“大众意义上的客观”,但随着越来越多的非原住民涌入,粉丝养号、舆情监测机构、剧方营销机构都在不断向豆瓣的算法和评分机制发起冲击。
粉丝的号召微博
外部环境因素频频将豆瓣推向风口浪尖,在互联网商业大潮中以“佛系”著称的豆瓣也并没有很好的招架之力。
有人将豆瓣开分看作是“薛定谔”的开分,有的剧集上映十天,打分人数破万,但一直不开分;有的剧集刚上线两天,立马开分。电影更是如此,有些影片中打了一星的评论被折叠或者删除,甚至有些并不会显示豆瓣评分。根据豆瓣资深用户的说法,此前豆瓣电影最多延后一天开分,电视剧播出两天、三天后就出分了。
在评分标准上,豆瓣采用五星制,而影视剧条目的评分数值是10分,在样本较少的情况下会容易出现不严谨的情况。相比之下,海外评分网站IMDb采用十星制,评价划分更细,与电影条目的评分数值相同。
在评比TOP250影片时,豆瓣可能会出现评分低的电影排在评分高的电影前面,根据豆瓣的解释,排名是根据综合评分和人数、时间等评定;IMDb的TOP250是按照贝叶斯公式来计算加权分,此外,IMDb的TOP250还设置了最低打分人数的门槛。
种种不透明与不标准,让豆瓣评分的科学性、公允性也长期遭受质疑。
2008年,阿北在阐述豆瓣的发展方向时,提到了一句“公共对话的规模上限”。也就是说,当小组的人越来越多,几万人在一起的时候,听到的是嗓门最大的,看到的一定是最歇斯底里的。这也就导致了理性的声音可能被淹没。到2015年,阿北再次以长文回应,文中提到了一句“刷分无效后,会针对一部片子制造豆瓣评分有问题的舆论,打击豆瓣评分的公信力”。
如今来看,阿北的预测都已应验,而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印证着:豆瓣其实比我们想得更多、更超前。
但早已看到问题的豆瓣,还并没能解决掉问题。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