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实践团队 黄佳慧编)金寨县地处大别山腹地,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12支红军主力部队在这里建立,立夏节起义与六霍起义从这里开始,10万金寨儿女从这里奔赴战场、保家卫国,成就了28年革命红旗始终高高飘扬的革命佳话。
1920年,金寨县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成立,开始了对中国革命新的探索。自此,金寨红色历史大幕被徐徐拉开。
图1 金寨县革命博物馆 (赴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实践团队 黄佳慧 摄)
艰难岁月,在磨难困苦中谋求希望
“那时候饥饿是很普遍,就是到处流浪,能碰到什么就吃什么”“没有田种,到处都在打仗。就只能靠织布,一斤布跟别个换两斤半的米,但是大部分时间还都是吃不饱”,在谈及当年的生活时,经历了大革命时期以来一系列历史事件的老人无奈地说到。
图2 团队成员与老人交流 (赴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实践团队 黄佳慧 摄)
土地革命时期,金寨境内先后爆发了立夏节起义与六霍起义;抗战时期,金寨成为安徽省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中心;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无数革命事件在这里发生,无数革命志士从这里出发。自党成立以来,金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黑暗中探寻希望光芒,寻找正确方向。
老人的女儿李萍在回忆过往时说道:“那个年代,人们愚昧又无知,胆子小的要命,不晓得什么是革命。只有是那些在外面上了学的学生回来跟大家讲了之后才慢慢晓得这些”“要好好读书啊,读了书才晓得什么是翻身,才会晓得什么是进步。”尽管生活条件艰苦,有时连基本的温饱也无法满足,但老人的太奶却始终坚持要送老人的父亲念书,或许是家庭传统,老人在潜移默化中也将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临行前,她对来访者说:“一定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一定要好好读书啊。”
奋斗年代,无数志士从这里走上革命的道路
抗美援朝老兵徐海清的家中挂着这样一副毛笔字,“剿匪抗美入朝归,建设家乡有作为。淡泊名利守初心,福寿延年夕阳美”,这既是徐海清对自己一生的写照,同时也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初心与使命的体现。
图3 团队成员与徐海清交流 (赴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实践团队 黄佳慧 摄)
徐海清15岁参加革命,16岁作为侦察兵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在这过程中他见证了近在眼前的战友的牺牲,也体验了食不果腹、衣不蔽寒的艰难。“当时就是一片狼藉啊,房屋都被飞机炸掉了,女人、老人有的话都讲不清,有的精神都错乱了”,这是15岁的徐海清对朝鲜的第一印象。
“我们去的时候都是用走路,背着包、背着武器,日夜不停地走。那时候不敢坐车,因为飞机见到汽车就会把它毁了;也不敢生火煮饭,只能吃炒面,因为一烧锅冒烟就会被敌人发现”,环境虽恶劣,条件虽艰苦,但徐海清却始终怀抱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与革命坚强的毅力,面对每一个挑战。从“夺岛战役”侦察工作到西海岸诸海岛收复战役,每一次侦察和战斗他都全力以赴,以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精神完成每一项任务。
徐海清将自己的一身都献给了党,无论是抗美援朝后来到基层一线为百姓工作,还是退休后为来访者讲解宣传金寨革命精神,他都义无反顾,全身心投入进去。面对青年,他也充满希望:“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年轻人要好好学习,提高自己的真本事,不能搞一知半解,要真学真懂。”
金寨儿女多壮志,血沃中华矗丰碑。在金寨县这片红色热土上,诞生了以洪学智上将为代表的一大批敢为人先、无惧生死的英雄先辈,10万金寨儿女从这里出发谋求保家卫国之策。金寨县光辉的革命历史饿和丰富深厚的红色文化,彪炳千秋,永励后人!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