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实践团队 黄佳慧编)金寨县地处大别山腹地,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12支红军主力部队在这里建立,立夏节起义与六霍起义从这里开始,10万金寨儿女从这里奔赴战场、保家卫国,成就了28年革命红旗始终高高飘扬的革命佳话。
1920年,金寨县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成立,开始了对中国革命新的探索,而在104年后的今天,来自安徽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赴六安市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项目e站”本科生实践团队也来到了这片红色的热土,值此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在采访调研中倾听革命先辈光辉事迹,在专业实践中科技赋能革命博物馆,汲取新时代奋进力量。
图1 团队成员前往采访对象家中 (赴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实践团队 黄佳慧 摄)
科技助力,写好专业实践篇章
为优化团队现有的博物馆网站,团队成员来到实践第一站——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通过对多个展厅实地参观,加深对博物馆各个展厅的布局以及展品特色的了解,为全景展馆的制作积累材料。
此外,在“校-馆”合作共识的指引下,团队成员与博物馆方紧密合作,积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紧贴博物馆实际情况,通过宣传金寨文化,助推金寨乡村振兴,努力打造红色文物科技化。
团队完成制作的全景展馆,为红色文化的科技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有助于推动金寨红色旅游业发展,既可以为来馆游客制定更加便捷的游览路线,也能为无法前来参观的人们提供新的“云游”方式,以科技东风为“博物馆+互联网”模式助力,以红色革命精神促进乡村振兴事业向上发展。
图2 团队成员在博物馆内进行相关工作 (赴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实践团队 黄佳慧 摄)
追溯历史,汲取革命先辈力量
寻根溯源,深入历史,实践团队用脚步丈量金寨革命土地,用耳朵倾听历史回音。在抗美援朝老兵徐海清的回忆中,一幅激荡人心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徐海清15岁参加革命,16岁作为侦察兵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在这过程中他见证了近在眼前的战友的牺牲,也体验了食不果腹、衣不蔽寒的艰难。条件虽艰苦,但他却始终怀抱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与革命坚强的毅力,面对每一个挑战。从“夺岛战役”侦察工作到西海岸诸海岛收复战役,每一次侦察和战斗他都全力以赴,以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精神完成每一项任务。
回到金寨后,徐海清仍在继续为新中国建设而努力工作。从1991年开始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粮食严重不足,群众生活困苦,在县委工作的徐海清被派到乡村进行工作,他与百姓同吃同住、同甘共苦,与百姓一起锄路、挖水渠、种粮食,最终度过了这个艰难的时期。
“剿匪抗美入朝归,建设家乡有作为。淡泊名利守初心,福寿延年夕阳美”,这既是徐海清对自己一生的写照,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初心与使命的体现。
图3 团队成员与徐海清爷爷交流 (赴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实践团队 黄佳慧 摄)
展望未来,挺膺担当阔步前行
漫漫征途无止境,心怀理想永向前。在为期15天的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探寻金寨精神,用耳朵倾听历史声音。课堂不仅存在于校园,更厚植在基层一线,在博物馆中,在田间地头里,在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在博物馆,实践团队成员利用所学,将科技化的全景展览技术与丰富的金寨红色资源相结合,为金寨红色革命文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使得更多人能够近距离了解金寨这片红色土地,了解金寨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了解金寨背后的人们,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在田间地头,实践团队成员与历史亲历者对话,在采访交流中体悟金寨精神。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金寨人民用血与汗水换来了无比光明的今天,如今实践团队的成员们亦将学思践悟,挺膺担当,在社会实践课堂中留下青春足迹。
图4 团队成员在金寨县红军纪念馆合影留念 (赴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实践团队 黄佳慧 摄)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