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寻遗·拾迹”社会实践队深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地区,开展了一项以“苗绣非遗与科技的成果推广”为主题的社会调研。此次调研旨在通过不同地域与实地考察的深入交流,为苗族刺绣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的青春活力。
团队成员走访了当地的苗族,与苗绣传承人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苗绣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及制作技艺。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亲身体验了苗绣的织造过程,从选线、配色到刺绣,每一步都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
与当地苗绣传承人讨论
在走访了当地的苗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后,团队成员发现了以下几点问题:
1、现如今苗绣存在宣传力度不大,人们对苗绣认知不足;
2、绣文化的保护传承主要依靠苗族妇女,大多采用家族传承和拜师学艺的方式,有一定局限;
3、苗绣市场产品缺乏创新、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苗绣文化在机械化生产中淡化,丧失了其原真性。
为了调研的真实性,团队成员还在阜阳、连云港等地进行了不同地域的社会实践。在采访了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的人群后同样也发现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另一方面,苗绣技艺复杂,学习周期长,导致传承人才匮乏等问题。
对社会人员进行调研
针对这些问题,团队成员提出了多项创新性的建议。首先,他们建议通过举办苗绣设计大赛、文化创意市集等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激发他们对苗绣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团队还提倡将苗绣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开发出符合现代审美和消费需求的苗绣产品,如时尚服饰、家居饰品等,以拓宽苗绣的市场空间。
此外,“寻遗·拾迹”社会实践队还积极寻求与地方政府、文化机构及企业的合作机会。他们希望通过建立合作机制,共同推动苗绣的传承与发展。一方面,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为苗绣的传承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苗绣与现代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苗绣艺术的创新发展。
与文化保护机构合照
在社会调研的尾声,团队成员纷纷表示,此次社会调研不仅让他们深入了解了苗绣文化的魅力,更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传承与创新在非遗保护中的重要性。寻遗·拾迹社会实践队表示将持续关注苗绣的传承与发展,为这一古老艺术注入更多的青春活力。
此次“寻遗·拾迹”社会实践队的社会调研活动不仅为苗绣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也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贡献了青春力量。我们相信,在年轻一代的共同努力下,苗绣这一璀璨夺目的民族瑰宝定能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辟新视角,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新思路,开辟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的新道路。(万彤、丁宝怡、刘明航、潘米乐、宋权峻、田季鑫)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