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少儿科幻的教育价值——以吴岩《爸爸的即时贴》为例
张英姿 /文
少儿科幻作品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目的是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培育他们的想象力与对美的感知和享受。新时期少儿科幻着眼于新时代青少年的认知特点,以艺术化的形式绘就未来生活图景,潜移默化地形塑青少年的科学人文素养,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吴岩于2024年初在《十万个为什么·探索版》上发表的短篇少年科幻新作《爸爸的即时贴》是其中的佼佼之作。
青少年的科学核心素养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等方面,集中体现了科学学科的育人价值。《爸爸的即时贴》以一个孩子跨越时空探秘陶寺古遗址的故事,以扣人心弦的情节、清新洗练的语言,将培育核心素养的要点环环相扣地展现出来,给予读者思考和启迪。
科学观念是“在理解科学概念、规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既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一些具体观念,也包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注。《爸爸的即时贴》中对前沿科学技术的解释不是简单堆砌名词,而是用孩子生活中会接触到的、可以理解的语言来引出。比如对于故事中穿针引线的重要工具“即时贴”,作者就是选取了孩子们常见常用的一种文具,在其便携性、易用性的基本特征上叠加了生物医学、海洋科学、理论物理等学科的前沿应用,于是它就拥有了更多特异功能,甚至能够突破时间旅行。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例子,读者对生物学、心理学、物理学等领域的一些科学概念有了基本认知,并且认识到科学理论是需要在实践中去验证的,科学也是在不断发展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科学解决不了的问题。
科学思维是“从科学的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主要包括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等”。主人公朱小果从小受到科学教育的熏陶,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想尽办法去验证找到答案,也总是能够提出独到的见解。他对陶寺遗址中“12根柱子中为什么有2根排列位置独特百思不解”,因而铤而走险拿着“爸爸的即时贴”回到历史现场探秘,在作者眼里,“他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第一个想通过实证方法去研究历史学的人”。他对陶寺遗址的认识经历了兴趣萌发、穿越解密、找到部分答案、继续求索答案的过程,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思维方式是作者赞赏并鼓励的。
科学探究是“了解和探索自然、获得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以及技术与工程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寻找朱小果其实是摆在大人们面前的一个项目式学习实践,需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中巧妙地设置了7个时间节点,并以相对应的7个“发现”为小节标题,每一节末尾都抛出一个问题,在下一节得到研讨解决,标题中“发现”的宾语是当节的问题或是前一节的答案,这是作者文学技巧的匠心独具,也蕴含着科学认知的逻辑暗线。在这个过程中,多学科交叉融合是任务成功的关键。成立的临时救援小组文理兼容,既有心理学、生物学、量子力学、非定域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专家,又有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民俗学等社会科学专家,后来根据需要又加入了特种兵部队和医生,解决的瓶颈问题既有自然科学层面的,也有人文科学层面的,充分说明了运用跨学科思维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性。
态度责任是“在认识科学本质及规律,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朱小果失踪后,引起了上级的极大关注,认为“可能产生重大危机”,但“到底是因为孩子不懂时间旅行误闯另一个时代可能造成的问题,还是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没有监管地流传到社会,导致某种对科研机构不信任的舆情,没有人能说清”,前沿科技应用于实际生活会产生怎样的负面效应?如何辩证地看待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尽管作者对科技伦理、社会责任的叩问一带而过,却将问题抛给了读者,更加引人回味和深思。
少儿科幻的教育价值既体现在对青少年科学核心素养的培育上,也体现在对其人文素养的正向引导,这是少儿科幻文学属性的教化作用所在。朱小果的爸爸教给他理工科思维,妈妈则给予其美育熏陶,期望他在认知、情感等方面均衡发展,致力于培养他的健全人格。在营造科学、艺术氛围之外,为孩子们提供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同样重要。在朱小果失踪后是否开展跨时空救援时,校长与班主任相异的观点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当前普遍蔓延的教育焦虑,人生的追求到底是为了什么?在校长眼里,应该是“独立自主的幸福体验”。这种教育理念的碰撞和扬弃,体现了时代性。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大事件,朱小果是成为了“科学家”“探险家”还是“特种部队队员”?这些都不重要,对客观世界葆有持续的好奇心想象力是最重要的,这不仅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更是促进生活快乐向上的通关密码。小说结尾关注的重点也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态度。
这部作品融合了时空旅行、探险、传统文化等多种题材,将宏大叙事圆融于孩子的点滴生活中,顺应孩子本身的兴趣,促进孩子的科学认知与社会交往,赋予孩子丰富的想象、充沛的情感。吴岩是科幻学者、科幻作家,也是教育家,他通过教育的眼光为孩子创作的这部佳作,意蕴丰富,值得家长、孩子们一起品读。
注释: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态度责任的解释引用自《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张英姿 北京科学中心副研究馆员 )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