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上午,军旅作家丁戎耕创作、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的抒情长诗《红蓝交响》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
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著名作家陈怀国,著名作家陶纯,著名艺术家张宏先生、非也女士伉俪,大公报社长助理、大公网执行总裁兼总编辑王文韬,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龙杰,中国言实出版社原五分社社长、《红蓝交响》责任编辑王蕙子,军地有关领导,来自新闻、出版、教育、文艺、科技、金融等各界人士,红蓝融合内蒙古、山西、河北、江西创新实践基地成员,共90多人参加研讨会。
今年6月,由军旅作家丁戎耕所著的抒情长诗《红蓝交响——“红蓝融合”理念渊源追溯与创新实践诗记》由中国言实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研讨会上,与会人员纷纷发言,大家一致认为,这部抒情长诗所承载的内容丰厚而时尚,切中信仰信念这个宏大主旨,蕴藏和饱含的情感深沉昂扬、磅礴大气,可谓言近旨远,意境深远,质感厚重,思想深刻,有助于矫正国人心头迷茫的信仰和价值度量衡,内容形式完美配合,是一名诗人对于家国情怀的深情放歌。
著名作家陈怀国说,我对这部长诗总的评价是,这是一部大作,是近年来军事文学少有的一部优秀之作,是军事文学取得的新的突破。第一,思想上的突破。丁戎耕在我们党的历史中发现了“蓝”,并得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红蓝融合的历史”这一结论,是对过去我们认识上的一种突破。这个发现让我们党的历史得到了丰富,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正是有了这个思想认识,才有了《红蓝交响》的厚重和与众不同。思想认识上的突破,还体现在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直面现实、直面问题的勇气上,这也是《红蓝交响》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在读这部长诗的过程中,许多地方我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陷入思考,能给读者带来这样的冲击、共鸣,也说明这部作品具有强大的思想力量。第二,艺术上的突破。作为一部抒情长诗,首先要有抒情的对象,这个对象要么是人物,要么是某个重大事件。而《红蓝交响》的抒情对象是历史的片断和现实中的问题。作者给自己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弄不好很容易散,甚至假大空。但是读《红蓝交响》一气呵成,读到了真实、浓烈、饱满的情感。正是这情感让一个个历史的片断,让烽火台、让互联网有了生命,成为抒情的对象。从这首长诗中能读出画面、读出形象、读出声音,读出硝烟的味道。创作这样的作品,需要勇气、智慧,需要有高超的艺术技巧,作者找到了自己的表达方式,也找到了自己的抒情方式,将历史与现实、军队与时代、民族与国家熔为一炉注入笔端,其情抒得沉郁厚重、大气磅礴,从而极具艺术感染力。第三,实现了军事文学新的突破。古今中外每一次文学、文化的繁荣无不是思想带来的。没有新的思想就没有活力,只能重复、徘徊,就不可能诞生真正优秀的作品,而《红蓝交响》恰恰是在这一点上有了突破。《红蓝交响》直面现实,直面敏感的问题,这是军事文学的一个重大突破。我始终认为,军事首先是写给军人看的,检验军事文学作品的标准不是市场,是战场。官兵吃了我们的精神食粮是要上战场去流血牺牲的,因此军事文学不能有半点杂质,而脱离了现实创作出来的作品不可能保证质量。丁戎耕是一位优秀的军旅诗人,是新边塞诗的一员大将。从边塞诗到这部抒情长诗,是他创作上的一次飞跃。
著名作家陶纯说,“红蓝融合”这一理念,从酝酿、到摸索、初创、升级、拓展、壮大、繁荣,一直到蓬蓬勃勃遍地开花的今天,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这期间,有千万级以上的粉丝参与新时代的这项了不起的、卓越非凡的创新实践,无数人因为它,受到感染和激励,形成奔涌不息的一股清流,为社会、军营注入了满满的正能量。不少深度参与者,通过红蓝融合各个网络平台展示、发挥、挖掘、提升了自己的种种才华,既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使他们脱颖而出,反过来又感染、影响、带动了更多的粉丝。我军是我们党的政治工作创新的沃土,尤其是战争年代,在每一个阶段,都有大量的文艺作品去表现和讴歌,很多革命史上的文艺作品都成为了红色红典,教育、感染、勉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红蓝融合”理念创新实践,发展到今天,很多同志都是积极参与、默默奉献,不为名,不为利,投入大量精力,就是想做好这件事。参与进来后,会越来越发现,这是一种情怀的宣泄,一种力量的暴发,一种精神的升华,一种灵魂的安放。这么大的一个社会亮点,这么好的一大群人,需要有一种艺术形式来记载它,或者说需要一篇有份量的文艺作品,来做一个阶段性的概括与记录,把“红蓝融合”这件事,放在整个革命历史的长河中,看它激起的浪花,是怎样的流光溢彩。就目前而言,最好的艺术形式,就是用诗歌来展现它。但是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项高难度的写作。所幸,我们有诗人丁戎耕。这首长诗开篇就是独具匠心,从一团火,一团大地深处的火,也就是人类的生命力;一滴水,一滴昆仑山的水,也就是华夏民族的命脉;一个信仰,一条红色的道路,也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从这里起笔,几乎写了一百年的时代变迁,通篇像一条大江大河一样,百回千转,惊涛拍岸,浪花奔涌,咆哮向前,最后一章推进到红蓝融合,感觉很顺畅、贴切、合拍。法国伟大的作家巴尔扎克,自称是法国社会的“书记员”。因为有《红蓝交响》这部长诗,我觉得把丁戎耕看作是红蓝融合这一政治工作创新实践的书记员,又有什么不可呢?
著名艺术家张宏先生、非也女士伉俪说,当我们拿到这个作品的时候,原以为是就是红蓝融合正常录制的一个朗诵作品。但不曾想当我们在划分段落备稿录制的那一刻,才猛然意识到这是一首难得的诗歌精品。它开卷有益,寓意深刻,情怀高远,令人爱不释手,诗中的精句破空而来、思想恣意汪洋,读来令人汗颜,我读了30多年的诗歌,从没有读过这样令我如此震撼的政治抒情诗。作为一个朗读者,我虽然知道作者是谁?但我真不清楚他的思想从哪来,到哪去。后来些许感知到,应该是从红蓝融合的思想理念中找到了创作的逻辑,从“初心使命”,“江山人民”,“国之大成”,到最后的“其命惟新”,如此高级的谋篇布局,超乎了我的想象。诗人通篇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在那样一个至暗的年代。诗人的视角独特犀利,“整个天空都在掩耳盗铃,整个大地在醉生梦死”“在这样一个死寂的夜晚,众生没有睡意、众神也没有”。醒着的漫画眼神和空洞灵魂比死亡的躯体更加冰冷。他就觉得在这个时候已经不是关乎到社会的问题,这应该是关乎到我们人类文明的问题了。所以我觉得他的格局非常大。所以当时想起来一句话,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我真的是感觉到我已经被他的诗词深深的吸引了。而这首诗都不停的朗诵竟用了63分钟,如果是交响乐的话得一个半小时以上,这就是一台晚会呀。这我和非也在创作的时候,划分划分段落是非常仔细的,生怕由于我们自身的表达不到位而影响了诗意的表达。为此,我们在划分朗诵时给自己增加了难度。就是不断的重叠轮诵。一般作品朗读者不宜更多的合诵。合诵不默契就会破坏整体的语言美感、破坏诗歌的意境。但这么长的诗歌,没有合诵、轮诵、叠诵,就很难呈现诗歌的意境,会丧失感染力和震撼力。所以当时我们用了很多的朗诵形式,目的就是想让大家通过我们的朗诵,感受到这首诗歌的力量。我们知道中国最长的诗歌,“离骚”和“孔雀东南飞”千年传唱,而今天面对洋洋洒洒的红蓝交响9966个字,他怎能不吸引我?然后就是诗歌的哲学思想。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总结一句话,红蓝交响这首诗是思想与诗意的一次神奇的碰撞。请大家记住我这句话,你们去阅读的时候,看看能不能找到我说的这种神奇感。作为朗读者,我们要深度参与。这不是二度创作,是深度创作。我始终认为朗读者也是另一个诗人。我经常说诗歌是躺在书本里的风景。而朗读者是可以让诗歌站立起的巨人。所以朗读者也要有一份诗意的坚守和担当!
中国言实出版社原五分社长、《红蓝交响》责任编辑王蕙子说,这首“红蓝融合”主题抒情长诗,像其所彰扬的新理念一样,是有创新性和划时代意义的。如果说“红蓝融合”开创了一种新型现代大思政理念的先河,是一种新质思政,那么《红蓝交响》这本书在文学题材上,开创了互联网时代红色政治主题诗主题出版的先河,并且拓展了它的内涵和外延。该书既有深沉的忧患之思,也有浓烈的爱国之情,更有作者在这复杂多变思想意识和价值多元、信仰和信念受到剧烈冲击的互联网时代所做出的一种振聋发聩的呐喊,一种深沉成熟的思索,一种深入灵魂和血液的自觉自律与勇毅担当。其情深意挚,其信念坚定,其磅礴气势,感人至深。一位军旅诗人在和平时代,他的武器就是以笔为枪,主动担当和主动作为,化解时代忧患、呈现纯粹初心、献出满腔热望,喷薄着强烈升腾的兵心兵意、家国浓情、责任担当和信仰忧虑。我相信是军人的热血勃发,让戎马半生的诗人禁不住起而行之,奋勇向前的。他以一首900行的长诗大写意,说理、叙事、抒情,以史为鉴,以史论事,以心换心,歌唱“红蓝融合”时代的大事业、大情怀、大趋向,而非沉默江湖,袖手旁观,说风凉话,做壁上观或置之不理,任意为之。这是一名革命军人、记者和诗人,向时代向祖国袒露的宝贵又纯粹的一种生命赤诚!
丁戎耕在致谢中说,《红蓝交响》这首长诗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这是红蓝融合理念渊源追溯和创新实践征程上一件喜事。作为作者,我很荣幸、很荣耀,但我要真诚表达的是,这首诗的确不能完全算是我写的,应该说是“红蓝融合”理念创见者的思想的记录,是红蓝融合创新实践团队全体战友共同智慧的结晶,我只不过是一个留声机、一个录音机、一个打字机,我把这些思想的声音用诗的方式记录了下来。我要特别感谢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从“红蓝融合”的视角,回顾党的历史,回顾军队的历史,回顾我们党从上海的弄堂、从南湖红船出发一直秉持的理念,那就是用红色初心和每个时代最先进的传播技术相结合,让更多的人了解理解、认知认同、跟从追随我们的信仰、我们的主张!以长征为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冲锋在前的先锋团、突击连、尖刀班,而在这风云激荡的深处,指引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并不断被最广大的人民所认同的,是我们高举的理论旗帜和有效的传播,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次次崭新的成果。我们党的任何一次理论创新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它一定来自于我们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历史上创造的所有的辉煌、所有的经验,包括失败的教训。离开党指挥枪,我们就有悲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离开用先进思想争取人心,我们就会犯各种各样的历史性错误。我非常荣幸能透过“红蓝融合”这个视角、用诗的方式再思考和写作一遍党的历史。这首长诗的诞生,功在红蓝融合创见者,功在红蓝融合创新团队全体战友!
关于“交响”的断想
红蓝融合,撞击传统与现代、赓续与发展、守正与创新的时代编钟,撞出了一部长篇诗记——《红蓝交响》。
(1)
首先,交响是什么的交响?
时代的交响
政技的交响
历史与传承的交响
严肃与浪漫的交响
最是思想与行动的交响。
(2)
通过这篇大作交响,
可以看见四颗心:
心志之大
心血之作
心意之交
心力之响
心之用,诚如怀国之言:
一次远征,一次历险…
(3)
当我们在思考“交响”的时候,我们在思考什么?
说思考这首长诗,
不如说都在思考红蓝融合。
它确实已经
成为我们思考红蓝融合的载体,
成为我们看红蓝融合的文化窗口,
成为我们站在红蓝融合上远眺未来的桅杆。
(4)
新时代,也是大时代
时代的力量,
靠先进的思想理念来显现,
从长远来看,说到底
还要靠多样的文化方式来记录、表达。
作品说是诗人的
也可以说是红蓝融合探索者的
同时还可以说,也是大家的,所有实践活动参与者的。
(5)
何以创建?何以书写?
何以获奖?何以长诗?
看似简单的问题,
其实里面包含很多:
情怀、信念、执爱、忧思、
追求、梦想…
所以,它或许已经不是一首诗
它更是一种现象,一种共识,
一句一句的不得不说的话,
浩瀚的汇聚而成
一个独特的时代乐章!
(6)
它写了谁?为了谁?
表达了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初心与党性
历史与今天
思考与行进
发展与未来
沉静与呐喊声声交汇,
聚起执爱与期待的大涌浪、大激流、大路铿锵…
在今后的工作、生活
乃至整个的岁月长河中,
红蓝融合,我们可以交响以及交响以外的任何形式,
继续去酝酿,品味,思索…
(来源:红蓝融合创新实践中心)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