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淮沪煤电公司丁集矿的大门,宛若绸带般的护矿河碧波荡漾,大道两旁常青绿树青葱摇曳,地面一尘不染,幢幢现代化大楼拔地而起……此情此景美不胜收。烟尘弥漫、灰雾蒙蒙这些早期矿区印象在这里已不见踪影。
多年来,该矿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单位生态文明建设及绿色矿山决策部署,稳步推进“双碳”目标,不断加大污染防治攻坚力度,矿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9年,该矿被列入绿色矿山名录,并先后荣获“国家绿色矿山”“煤炭工业节能减排先进企业”等多项荣誉称号。
优化工艺助力绿色发展
“绿色开采是煤矿实现高质量转型的首要前提,优化开采工艺并创新管理是高产高效的关键。”该矿采煤、巷修技术资深主管郭永健说道。该矿结合煤炭资源赋存情况,因地制宜推广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无煤柱开采等绿色开采技术,持续提高绿色开采技术应用水平,进一步降低了煤炭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该矿提高资源回收率举措由生产过程向生产计划、设计源头全面过渡。利用无线电坑透、三维地震工作站动态构造解释等先进技术工艺,事前勘测地质、地形,进一步强化工作面过断层期间回采调整,不仅极大程度上避免了丢煤损失,还避免了开采过程对地层环境的破坏。
该矿还采用封闭栈桥,确保运输连续化、自动化、环节畅通,进一步减少煤炭运输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实施煤场全封闭改造,采用全自动高压冲洗装置,对进出矿井的相关运输车辆进行冲洗,防止车辆沾灰带泥影响场地环境卫生。
“近年来,矿工艺设计持续优化,且逐渐由单一向综合工艺方向发展,为绿色矿山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该矿生产技术科技术主管文亚涛说道。
节支降耗推动循环发展
“丁集煤矿作为全国首批按照煤电一体化模式建设的新型矿井,持续推进资源一体化综合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矿区循环经济。近年来,矿绿色开发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扩绿增长成效显著。”该矿经营资环资深主管陈晓辉介绍道。
该矿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积极开发共伴生矿产资源,科学利用固体废弃物、废水等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生产模式。2020年,“丁集循环经济产业园”建成,进一步提高煤矸石综合利用率,变废为宝,有效缓解煤矸石污染难题,成为区域循环经济产业绿色发展的一大亮点。
该矿协同浙江亿扬,建设超低浓瓦斯氧化及低温热能利用项目,通过高温氧化10%以下浓度瓦斯产生热源,转化为热、电等能源持续供给矿井,并利用煤矿压风机余热为矿井提供热水。今年截至目前发电1593.7万千瓦时,向矿井供电908.6万千瓦时,蒸汽5.7万吨,热水23万吨,有效缓解了矿井用能压力。全面替代4台原8吨/小时燃煤锅炉,减排二氧化碳23.4万吨,妥善解决了烟尘排放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
“矿始终坚持‘能修尽修,能收尽收,能用尽用’的修旧利废原则,最大限度提高材料利用率。”该矿物资供应管理部部长芦伟表示,加强生产能耗控制是节能降耗的关键,近年来,丁集矿不断健全材料成本管控制度,加强材料成本过程管控保障体系建设,加大材料成本考核力度,今年前三季度较去年同比节约材料费126万元。
综合施策加强环境修复
“矿区生态治理过程中,由于所处地理环境不同,治理与修复时需要把握的技术难点也因地而异。我们通过不断调查研究,制定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二合一’方案,列举了土地复垦预防、含水层破坏修复、水土环境污染修复、矿山地质环境监测、采煤村庄搬迁安置、矿山地质灾害治理6方面治理任务,认真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该矿资源环保科科长朱克坤说道。
该矿设置了70个工广建筑物监测点和14个矿外离散监测点,获取了矿井不同地质条件下开采地表变形参数。建立了矿区地质环境监测系统,对采空沉陷地质灾害、含水层、地形地貌等进行实时监测,便于及时维修加固沉陷区受损基础设施。
该矿大力推动丁集光伏+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把岸线治理、生态修复与美好乡村建设统筹规划、一体实施。通过统筹沉陷治理与景观地貌重塑,对已形成的采煤沉陷积水区岸线进行治理,满足“边开采、边治理、边修复”要求,使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同时,将采煤沉陷积水区岸线治理与光伏发电相结合,兼顾基础设施完善与产业升级,将采煤沉陷区逐渐转变为新的资源供给地,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效益,为区域发展提供新机遇。
“近年来,丁集矿环境生态修复成效显著,但全面提升生态治理水平之路依然任重道远。”该矿主要负责人表示,建设绿色矿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下一步,该矿将继续走好“绿色”之路,做活“生态”文章,努力将建设成果转化为收益成效。(颜畅)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82 3641 3660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