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数字化智库型财经媒体领跑者《21世纪经济报道》、21财经APP主办的第十七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于2022年12月19日-23日举行。其中,第十七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金融数字化转型”主题论坛于12月21日在线上举办。
在此次金融数字化转型主题论坛上,21世纪经济报道与腾讯安全联合发布了《共建金融风控科技研究报告》(下称《研究报告》)。这份报告基于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腾讯安全举办的多场闭门研讨和广泛调研采访银行相关负责人的基础上形成。
研究报告指出,无论是传统金融还是数字金融,风控都是一个核心话题。数字技术在信贷风险评估、客户身份认证等环节的应用,不仅丰富了风险评估的数据维度,更保障了线上金融服务的安全性,实现了精细化实时风控。
传统模式下,金融机构往往以用户历史金融数据为依据,采用评分卡模型、规则引擎等进行风险评判。在金融+科技融合发展趋势下,大数据风控则通过纳入更多维度的数据,如个人用户在场景金融中产生的行为数据,以及企业用户的工商、税务、物流等经营数据,进行用户风险评估,增加了更多风险因子和变量,从而实现更精准的风险评判。
未来,随着金融+科技业态的不断延伸,风控的内涵不再局限在数据量级,而是形成隐私计算、AI、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与金融机构运营、管理等流程深度交融的数字科技,成为金融机构赢得市场竞争与客户青睐的核心能力。
尤其是金融级别的“风控科技”具备的海量用户、应对大规模黑灰产攻击等特征,对零售、互联网、交通出行等行业应对业务层面安全风险均有借鉴意义。某种程度而言,发展金融风控科技,有利于全行业和社会数字化过程中的风险应对。
21世纪经济报道通过广泛调研与腾讯安全联合举行的多场闭门研讨会了解到,尽管银行在自建风控科技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但仍存在诸多短板与痛点,包括众多银行风控体系仍呈现烟囱式形态,导致各个业务部门呈现“各自为战”状况,往往因信息不对称而出现坏账风险洞察滞后等问题;银行内部数据与业务职责未必是一一对应,导致银行数据中台与业务部门之间存在推诿现象;部分银行业务条线的数据口径与定义不尽相同,令数据清洗梳理提炼与数据标准化工作量巨大;银行业务部门对数据提炼使用产生的大量定制化需求,但某些中小银行未必能承担高昂的金融科技人力资源开支;随着《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规相继出台,如何规范采集与分析各类维度数据,仍是一项持续性的挑战。
这意味着银行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共建风控科技“扬长补短”,构筑更强的智能化风控管理能力。
研究报告指出,通过对部分银行的实践了解洞察,共建风控科技呈现四大好处,一是帮助银行获取更丰富的多维度数据,二是有效降低银行在风控科技方面的开支,三是助力银行风控科技体系赶上业务模式变革与科技发展最新趋势,四是帮助银行不断强化信贷流程风控与运营风控能力。
目前,共建风控科技在新市民金融服务领域取得良好应用。今年以来,在政策鼓励下,众多银行积极投身新市民金融服务。但同时,新市民金融服务也存在诸多风控盲点与痛点,比如精准识别难度较大,新市民既有高净值人群,但更多是长尾客户,且分布行业种类多。多数新市民属于蓝领阶层,工作稳定性相对较差、无居住型房产、工作频繁变化等特点,导致银行会担心他们的信贷违约风险较高。
针对这些痛点盲点,腾讯安全研发的安全数据传输工具“信鸽”,一方面引入公证处作为公证方,搭建了一套云端的“清洁环境”,新市民可以主动发起授权,将个人学历、流水以及社保公积金等信息输入,并由“信鸽”传递给银行等金融机构,整个过程可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且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个人信息可携带权的规定,成功解决新市民群体征信数据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在“信鸽”将个人信息合法合规传递给金融机构后,金融机构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解析、加工与评估风险,便于金融机构拥有真实的、多维度的个人信息,更精准全面地评估新市民的金融服务风险,从而提供更具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21世纪经济报道编委韩瑞芸指出,通过多场与腾讯安全举办的闭门研讨和广泛调研发现,目前风控决策流程长,分散的数据决策组件,也给众多中小银行决策体系的搭建,使用,维护与隐私保护构成很大挑战。所幸的是,腾讯安全自研的面向金融场景的大数据风控产品集——隐私保护决策操作系统,可以提供一个解决问题思路。
她表示,当前银行业界对共建金融风控科技未来前景展望抱有很高期望值。一是进一步发挥鲶鱼效应,即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相互“促进”,将更多先进科技融入风控体系并填补风控短板;二是全面推动银行从传统风控向智能风控转型,为业务赋能提效减负;三是进一步发挥“金融+科技”优势,持续大幅度提升银行在运营风控的实力。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