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证监会发布《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标志着公募基金行业将正式加入个人养老金事业,行业终于实现多年夙愿。
《规定》贯彻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和“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精神。从当前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健全个人养老金业务是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关键,一方面个人养老金是补充养老保障的重要组成,对提高人民退休后生活水平,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目标有显著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其也能有效减轻当前第一和第二支柱的负担,增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韧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公募基金作为资产管理行业的重要组成之一,理应充分发挥其在长期投资和专业顾问服务方面的禀赋,积极肩负起行业在个人养老金事业中的历史责任。
总体来看,《规定》自上而下全面清晰地阐释了未来基金行业在个人养老金投资基金业务中的“投资人利益优先”原则、“资产安全性、运作稳健性、投资长期性、服务便利性”等基本要求和各类业务的展业细则,是基金行业未来开展个人养老金投资基金业务的总行动纲领,有助于各基金管理人在投资策略制定、产品布局、组合运营管理、客户服务等过程中遵循相应规范,为个人养老金业务提供高质量的基金和服务。
在具体要求上,《规定》在今年6月发布的征求意见稿基础上,结合未来个人养老金市场的发展蓝图和当前基金行业的业务特征,略作微调。主要来说:
《规定》优化了纳入个人养老金账户的产品标准,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丰富投资人在个人养老金账户中可选产品的范围,另一方面也对基金管理人加快完成养老目标基金和其他优质基金布局以服务个人养老金起到鼓励作用。
《规定》新增了投资顾问的相关条款,个人养老金投资是长期且困难的事情,投资顾问的专业技能和陪伴有助于投资人更有效的完成全生命周期的资产配置服务,提升投资便捷度和盈利体验。虽然具体细则仍有待后续约定,但这无疑将成为基金行业服务个人养老金的新方向,同时也代表了对基金管理人向财富管理转型的期许。
海外经验表明,个人养老金和基金行业有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个人养老金将为基金行业带来大量优质中长期资金,对稳定资本市场、降低波动很有帮助;另一方面,个人养老金定位于补充养老,其投资需兼顾安全性与一定的收益要求,基金行业则有能力承接大体量资金并提供足够的长期收益。
当然个人养老金在为基金行业带来发展机会的同时,也对基金行业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管好投资人的养老钱,从大的方面说,基金管理人应当至少做好两件事:第一,做好产品;第二,做好服务。
第一,个人养老金投资体量大且投资周期长,且关乎百姓福祉。基金公司需要建立长线基本面投资理念,再通过流程化、科学化、专业化的大资金投资管理体系,才能保障持续稳定的输出个人养老金业务的投资能力。另外,作为资产管理生态中的“制造商”,基金公司需要做好产品供给工作,给投资者提供丰富的可选产品,以满足个性化的养老投资需求。
第二,除了产品端,基金公司还需要关注投资人的盈利体验。在这个环节里,基金公司需要协同投资顾问、渠道以及媒体等多方力量,为投资者提供投资顾问和陪伴服务,通过供需适配性的改善从根本上提升投资人可获得的投资回报,从而最终实现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推进共同富裕的目标。
对于中欧基金来说,我们始终坚持将长期服务个人养老投资需求作为公司的战略方向之一。在公司层面,专门成立了养老金业务部,对养老金业务进行统筹管理,并由公司副总经理兼任部门总监,努力将各项服务于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业务的相关工作做扎实;投研层面,以多资产策略组负责人黄华和FOF策略组负责人桑磊及两大策略组成员为核心,结合整体投研平台,专门服务个人养老金相关投资研究工作,争取为个人养老金创造更理想的长期回报;产品层面,中欧基金作为首批养老目标基金管理人已布局了4只产品,未来公司还会继续加大在养老目标基金方面的战略性布局。
这些年来,公募基金行业为服务个人养老金进行了大量准备工作。各基金管理人一方面布局近千亿养老目标基金,服务近300万养老客户,形成了良好的市场口碑;另一面也在不断打磨自身,练好内功,持续提升投资和服务能力。展望未来,行业为个人养老金投资提供养老金融产品及服务,将成为践行普惠金融、履行社会责任的有益实践,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业务发展机会。我们相信在《规定》的引领下,行业必将以更积极的姿态投身到个人养老金事业中去,行业也定然会在我国构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中发挥关键作用。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未经同意请勿引用或转载,其中的观点和预测仅代表当时观点,今后可能发生改变。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