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近日宣布,正式开展2022年“科创中国”系列榜单征集遴选工作。2022年“科创中国”系列榜单设置“先导技术榜”“新锐企业榜”“融通创新组织榜”“创业就业先锋榜”“技术经理人先锋榜”“国际创新合作榜”和“开源创新榜”,共七类榜单。其中,“先导技术榜”采用“5+1”评选体系,设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绿色低碳等五大产业领域和产业基础一个专项领域,并邀请多位院士和各领域专家参与榜单评审工作。
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原秘书长王小宁介绍,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产业聚焦热门的基因与生物技术、临床医学、创新药领域。近年来,全球在生物技术与健康领域取得了诸多成就。比如,作为目前生物医药研究核心的蛋白质结构和靶点领域,因为基于AI深度学习的Alpha Fold的诞生,改变了整个领域的格局,蛋白质结构和靶点解析的效率徒然大增,也意味着新药创制领域要在新的起跑线上重新洗牌,竞争激烈。
中国科学家在生物医药领域屡有不俗表现,在大分子相互作用抗体快速设计等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衰老机制和干预研究领域,我国科学家取得了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这在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以及慢病发病持续攀升的当下极为重要。由中国科学家领衔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近两年进展突飞猛进,在生物年龄的解析、标化等诸多方面做出了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而我国在细胞生物治疗技术、合成生物学、组织多重染色、类器官重建、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领域的研究,为开辟新的健康维护和促进技术及产业化提供了新机遇。
“与此同时,我们也更充分地认识到我们存在的短板和差距,在中国科协的布局下,‘科创中国’做了很多前瞻性的工作,为中国生物医药科研领域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思路和发展路径。”王小宁说。
王小宁认为,“科创中国”系列榜单的评选取消了“个人推荐”这一其他评选普遍采用的办法,同时要求申请者承诺申报材料终身被查,为遏制申报和评审中的弄虚作假和学术不端现象做出了榜样。
王小宁表示,“上榜只是开始,上榜者应更加努力,做出表率。榜单评审促进了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帮助科研人员创业,带来的正向影响和社会效益日趋凸显。”
在2021年“科创中国”系列榜单中,不乏推动原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落地的优秀代表。
上海交通大学作为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单位,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上海沈德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是以上海交通大学陈亚珠院士为总顾问,沈国峰教授为带头人,联合近20位上海交大培养的博士、硕士组成的双创团队。公司将上海交通大学陈亚珠院士团队24年的重大科技成果--磁共振引导的相控高强度聚焦超声精准无创治疗系统进行技术攻坚和产品化运作,“新一代国产相控‘磁波刀’AI精准无创治疗技术产业化”项目入选了2021年“科创中国”先导技术(生物医药领域)榜单。
沈国峰介绍,聚焦超声技术是具有近百年历史的技术,且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广泛应用于妇科肿瘤、泌尿系统肿瘤、腹腔肿瘤、颈部肿瘤及脑部神经系统疾病等120多种适应症。而该项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无创的物理治疗技术,是通过超声在组织中聚焦产生热效应、机械效应、空化效应,对病灶组织产生热消融、神经刺激、靶向递药,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目前,项目在研包括骨骼、颈部肿瘤、RDN肾动脉交感神经无创热消融等在内的八大产品,平台建立之后将继续开发在神经系统疾病、腹腔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多领域适应症方向的产品。
深化校企合作,精准培养输送高水平科技人才,是推动产学研融合的新模式,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就业提供有力支撑。
沈国峰对此表示,入选2021年“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使前沿技术得以向政府部门、相关投资机构、孵化机构等进行推荐,让优秀的科创项目得到了更加广阔的展示和发展空间。
“科创中国”系列榜单的遴选工作自2020年启动,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为前沿技术的转化和产业落地起到了带动和示范作用,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榜单已经连续两年在“科创中国”年度会议上发布,成为“科创中国”建设的一项引领性、标志性工作。
作为“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的参评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外科医学家赵继宗表示,“科创中国”系列榜单评选工作是对科研工作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全面鼓励与支持,希望榜单评选工作能够长期持久下去,不断完善与发展,提高参评项目质量,切实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落地起到带动作用。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