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从元谋人时期起,高大的古茶树就在贵州省中部区域自由生长。悠远绵长的百万年耕耘,位于茶核心原产地的安顺市将深厚的产茶历史凝缩成“安顺绿”这块全新的招牌,进入区域公共品牌赛道。
20世纪80年代,在贵州的北盘江流域,黄果树瀑布的浪花经过的地方,发现了茶界的稀世珍宝——茶籽化石,这也是世界上唯一发现的茶籽化石。专家现场勘查,最终认定这是距今164万年的新生代早第三季四球茶茶籽化石,并作出重要论断:这枚化石的发现并非偶然,这片三叠纪时期抬升形成的陆地是古茶树生长的家园。曾有大量野生古茶在云贵高原被发现,而安顺古茶树群落就处于该陆地板块的核心区域,在未曾被人类发现“啜苦咽甘”前,安顺的古茶树就在山地中自由生长。
茶树起源于云贵高原亚热带雨林中,在人工栽培前,它和亚热带植物共生在一起,并被高大树木所荫蔽,在漫射光多的条件下生长发育,形成了耐荫特性。安顺茶树将此遗传特性继承到了如今,在中午光照最强的时间仍有“午睡现象”——它会在光照最强的时候让光合强度降低,这样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安顺茶区茶叶品质优良的缘由之一。
西汉时期,饮茶之风开始兴起,安顺茶开始被人饮用,并成为商品开始流通。“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遣中郎将唐蒙通夷,发现夜郎市场上除了棘僮、笮马、髦牛之外,还有枸酱、茶、蜜、雄黄、丹砂等商品……”《贵州古代史》中就记载着西汉时期唐蒙途径安顺发现茶的记录。据清代大儒郑珍在《夜郎国都新考》中所书,夜郎就在安顺一带,而四川大学历史学教授刘琳则直接认为夜郎的首邑在安顺。
宋代前后,茶马贸易将西北、西南大区拉入交易战略体系,而位于地理咽喉位置的安顺,成为大理与宋朝的交易缓冲中心,强势进入茶马古道贸易圈,由于盛产茶叶,只能以金银、食盐与宋朝进行交易,但贸易的往来伴随着信息的交换,安顺茶品质优良的美名随着茶马古道贯彻南北。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赛江南。”朱元璋与刘伯温这段对话,拉开了壮阔的西南移民序幕,明初期大批江淮移民的到来让贵州加速进入大开发阶段。入黔的江南人战时为兵,闲时为农,且耕且战,他们及家人从江南背来小叶绿茶茶种,在当地进行大规模人工种植,并对本地原有种茶、炒茶等技术进行革新。此时期由安顺屯堡屯兵人工种植的古茶树,已与江南茶区同源,有早芽、有毫等表现,拥有竹叶青群体种特征。
“自古安顺是茶乡,名优绿茶享远方。曲扁直圆样样有,天赐人树茶飘香。”既有大叶古茶树深厚的历史传承,又有小叶绿茶这一主流认可的适饮茶种,同时还处于最适宜的地理环境,具备商业嗅觉的江南移民抓住了明朝开放的国际化交易便利,将安顺茶销往东南亚各地,安顺茶在明清时期迅速跻身中国茶第一梯队。
新中国成立后,安顺当地成立了相关茶厂,开展机械化工业升级,并重新梳理当地茶产业发展,统一收购、精质加工,“黔绿”绿茶销往苏联与北非,红茶销往英国。苏联茶叶专家评价安顺绿茶拥有独特色香味,质量之高,足以拿去拼配其他茶叶饮用,可以达到提升口感的效果,因而得到了“味精茶”这一代称。上世纪70年代安顺被定为国家绿茶种植基地,种植面积达10万亩,年产茶叶1.2万担,其中有4000担用于出口。
改革开放后,原来严格管理的茶叶交易市场突然变得自由,投机者以树叶、喝过的茶品冒充安顺茶,安顺茶农在混乱市场环境冲击下,走上了“茶贱伤农”之路,本地茶农互相压价内耗,缺乏有效管理手段的安顺绿茶迅速消耗完积攒的口碑,成为了“假茶”代名词,当地茶产业自此一蹶不振。
失去品牌形象跌落神坛的安顺绿茶,只能供货给西湖龙井等外地茶商,以保留生存空间,从全国知名的“味精茶”,沦为“茶叶货”。在2011年,中国经济时报就曾发文《贵州安顺绿茶缘何沦为他人嫁衣?》为安顺市茶叶产业因品牌缺失沦为替身表示惋惜。
十年漫漫征程,安顺一直在为重现辉煌积蓄力量......复盘、学习、探索,安顺市政府逐步打磨绿茶产业基础。通过以奖代补,安顺市鼓励支持当地茶农茶企新建茶园,并通过茶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对有潜力的基地进行跟踪扶持和重点培育,在此基础上以标准园创建为抓手,打造了6个省级茶产业园区和4个乡级茶产业园区。
没有产业比安顺绿茶更能深刻理解“品质如何影响品牌长期健康发展”,安顺市从茶叶质量安全监管,茶叶生产各项量化指标细化入手,对茶叶种植、管护、施肥和用药等方面严格要求,严禁在茶树上使用催芽素和高毒、高残留农药,从源头上规范和控制茶树病虫害药品管理,确保茶叶质量安全。
2021年,提升产业质量与数量的安顺绿茶,交出了茶产量2.3万吨,总产值31.5亿元的亮眼成绩单,厚积薄发的安顺绿茶选择做强品牌这一“走出去”切入口,推动了“黄果树毛峰”“朵贝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2年携手湖南谦益吉互联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展“安顺绿”区域公共品牌建设。
如今的安顺绿茶,再不需要扁担和背篓,已经依靠数字赋能实现了链接新消费者。“安顺绿”已实现抖音、淘宝等线上渠道官方店铺搭建,经过当地官方认证的安顺好茶,将通过便捷的物流网络直达千里之外的家中。未来,“安顺绿”还将组织相关线上线下营销活动破圈,扩大品牌影响力。
从“老天赏饭吃”到被市场乱象击溃,再到统一形象、优控品质,重塑“安顺绿”品牌形象,安顺绿茶的浮沉,亦是中国茶的发展缩影。作为茶叶发源国,中国茶也经历远销海外价比黄金,到被袋泡茶抢占市场的低潮期,甚至令学者自嘲“中国7万家茶企,抵不过一个立顿”。而如今,国力的强盛,政府的精心布局,茶企的锐意突破,国人对中国茶的喜爱,共同汇聚成为中国茶发展的澎湃动力,中国茶已经重新焕发活力,并在逐步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互联网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但如今,有品质底气的安顺绿茶走出“深巷”,通过打造“安顺绿”区域公共品牌将茶端至客人桌前,相信随着“安顺绿”品牌化转型升级,从历史中走来的安顺绿茶也能在未来实现科技创新、生产产值、经济带动的全面复兴。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