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译元
当清晨的阳光洒进护理技能实训室,当深夜的台灯映照着《基础护理学》上密密麻麻的标注,于我而言,护理之路既是一场深耕技能的艰辛求索,更是一场以爱为翼、以技为基,向生命致敬的温暖旅程。那些反复练习的操作、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那些薪火相传的教诲,都在指引我朝着“南丁格尔”的誓言,奔赴与生命守护的庄严之约。
犹记初次练习静脉输液时的手足无措。颤抖的双手握着针头,面对模拟血管模型,多次穿刺都未能成功,挫败感如潮水般袭来。是护理老师轻轻扶住我的手腕,耐心指导:“进针要稳、角度要准,更要记住,你手中的不仅是针头,更是患者的信任与希望。”从调整呼吸、找准进针点,到熟练掌握“一针见血”的技巧,从模拟操作到临床见习时的谨慎尝试,我在实训室里反复练习了上百次,指尖的厚茧、被针头刺破的皮肤,都是成长最深刻的印记。为了精进无菌操作,我曾对着镜子反复练习戴无菌手套的动作,直到指尖的弧度形成肌肉记忆;为了掌握导尿术的规范流程,我和同窗互相扮演患者,在模拟场景中反复推演,既要保证操作的专业性,又要顾及“患者”的感受,在一次次实践中理解“人文护理”的深层含义。
理论学习的道路同样需要深耕细作。《内科护理学》的复杂病症护理、《外科护理学》的术后康复指导、《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急救流程规范、《儿科护理学》的特殊护理技巧,每一门学科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遇到难懂的知识点,我和同窗们组成学习小组,在图书馆查阅文献、在实训室模拟病例护理,互相提问答疑、分享学习心得。为了记住药物配伍禁忌,我们制作了密密麻麻的口诀卡片,利用碎片时间反复背诵;为了理解慢性病患者的护理逻辑,我们主动联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跟随护士上门随访,记录患者的饮食、用药、康复训练情况,将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那些为了期末备考挑灯夜读的夜晚,那些为了完善护理计划激烈讨论的时刻,那些因解开难题而欢呼雀跃的瞬间,让我深刻明白,护理不仅是技术的锤炼,更是责任与爱心的沉淀。
临床见习的经历,更让我读懂了护理的真谛。在外科病房,我跟着带教老师为术后患者监测生命体征、更换引流袋,看着他们在精心护理下从卧床不起到逐渐下床行走,眼神里的绝望慢慢被希望取代;在老年病科,我学会了用温和的语气与失智老人沟通,为他们梳头、喂饭、按摩,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搀扶动作、一句重复的问候,都能让老人们露出欣慰的笑容。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因脑卒中偏瘫的阿姨,初期她因无法自理而情绪低落,拒绝配合治疗。我每天都会抽出时间陪她说话,给她读报纸、讲笑话,协助她进行康复训练,教她用健侧手慢慢吃饭、穿衣。当她第一次独立完成穿衣动作时,紧紧握住我的手说:“姑娘,谢谢你,是你让我觉得自己还能行。”那一刻,我热泪盈眶,深刻体会到护理工作不仅是治疗身体的病痛,更是抚慰心灵的创伤。
在急诊科室的见习更是一场身心的考验。凌晨的急诊大厅永远人声鼎沸,外伤患者的呻吟、家属的焦急呼喊、医护人员的急促指令交织在一起。有一次,科室接诊了一位突发心梗的患者,我跟着带教老师迅速推来抢救车,建立静脉通路、连接心电监护、准备除颤仪,每一个动作都紧张而有序。在与死神赛跑的几十分钟里,我看到带教老师一边冷静地发出指令,一边轻声安抚患者家属的情绪,她额头上的汗水浸湿了防护服,眼神却始终坚定。最终,患者转危为安,家属握着我们的手连连道谢。带教老师擦了擦汗对我说:“急诊护理就是与时间赛跑,每一秒都关乎生命,既要具备过硬的急救技能,更要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才能给患者带去生的希望。”
如今,我正朝着成为一名合格护理人员的目标稳步前行。我深知,护理之路没有捷径,唯有以爱为底色,以技为支撑,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坚守中传递温暖。未来,我愿化作一盏微光,在病房的每一个角落默默守护,用专业的技能为患者缓解病痛,用耐心的陪伴为他们驱散孤独,用真诚的爱心为他们点燃希望。我将始终铭记南丁格尔的誓言,以敬畏之心对待生命,以责任之心践行使命,在平凡的护理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奔赴那场与生命相守的美好之约。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