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育课程概述及基础研究
德育的概念与定位:德育即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德育课程,作为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旨在通过系统的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在我国,德育课程包括思想品德、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等多个方面,涵盖了个人品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多个层面。德育课程属于显性课程,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和实施途径,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德育课程的价值与地位:德育课程在教育体系中具有独特价值和战略地位。一方面,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承担着系统传授道德知识、价值观念和政治认同的任务。通过专门的德育课程,学生可以获得相对完整的思想道德教育,这是其他学科课程无法替代的。另一方面,德育课程体现了教育的方向性和价值引领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德育课程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党和国家始终把德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强调“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课程作为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2. 德育课程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机制调研
道德认知发展:德育课程通过系统的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在德育课堂上,学生学习基本的道德规范、社会公德、法律常识以及政治理论等内容,逐步形成对善恶、是非、美丑的判断标准。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社会规范,明确社会道德要求。初中和高中的德育课程则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政治认同。通过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分析、讨论辩论等活动,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研究表明,有效的德育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帮助他们理解道德原则背后的理由,从而为品德发展奠定认知基础。
行为习惯养成:德育课程不仅注重道德认知和价值观,还强调道德行为的实践养成。课程中往往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和行为训练,促使学生将所学道德规范付诸行动。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很多学校在德育课程中安排了志愿服务、社区实践、角色模拟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和良好行为习惯。新加坡等国的经验也表明,通过“行动中的价值观”(Values-in-Action)等课程实践,学生能在真实情境中应用价值观并反思,从而养成负责任的行为习惯。德育课程还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榜样示范和激励评价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有的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弟子规》《中小学生守则》实践要求,将德育课程内容细化为日常行为准则,督促学生长期践行。这些措施有助于将道德认知转化为稳定的行为习惯,真正实现品德的内化和外化统一。
3. 实践案例与经验总结
国内典型案例:中国许多学校在德育课程实施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例如,某小学开发了《弟子规》校本德育课程,将传统美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通过诵读、讲解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孝亲尊师、团结友爱的品德。又如,一些中小学结合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开设“红色精神”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聆听英雄故事,让爱国主义教育入脑入心。在高校,许多大学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施“大思政课”模式,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开展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这些案例表明,成功的德育课程往往因地制宜、特色鲜明,既落实国家课程要求,又结合学校实际创新形式,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国外经验比较:世界各国在德育课程(或称为公民教育、品格教育)方面也有不同的实践模式。新加坡的学校德育以“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将尊重、责任、诚信、关爱、和谐等价值融入各科教学和校园生活,并通过专门的《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进行系统培养。新加坡教育部还推行“行动中的价值观”(VIA)项目,要求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在真实情境中践行价值观。美国则在20世纪末兴起“品格教育”运动,许多州立学校制定了品格教育课程标准,强调诚实、尊重、责任、同情心等核心美德的培养。一些学校通过阅读经典文学、开展讨论和服务学习等方式实施品格教育,并取得了积极效果,如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公民素养。英国政府近年来也重视品格与韧性培养,教育部设立“品格教育奖”,表彰在培养学生毅力、适应力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校和项目。这些国际经验与中国德育课程在目标上有相通之处,即都致力于培养有品德、有责任感的公民,但在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上各有特色,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要素与改进建议:综合国内外实践,可以总结出德育课程有效实施的几个关键要素:
· 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德育课程内容应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避免空洞说教。课程设计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从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引导道德思考。例如,小学课程多采用生活主题和活动形式,中学课程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关切,使教育入情入理、入脑入心。
· 教学方式创新多样: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课堂上可运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明辨是非;课外组织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品德。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增强德育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 教师能力与全员育人:教师是德育课程的实施主体,要提高教师的德育意识和专业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对德育课教师的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德育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要推动“课程思政”,使所有教师都承担起育人职责,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学校应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将德育融入管理、服务各环节,形成协同效应。
· 评价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改变以往重认知轻行为的倾向。不仅要考察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日常行为表现和品德发展状况。可以通过成长档案、同伴评价、社会实践记录等多元方式评价学生品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同时,对在德育课程实施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和班级给予表彰,激励全员重视德育。
总之,德育课程在学生品德形成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和实践体验,学生的道德认知不断提高,正确价值观逐步确立,良好行为习惯得以养成。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进一步优化德育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凝聚各方力量,努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使德育课程真正成为塑造学生美好品德的主阵地,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李鸿宇)
参考资料
[1]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1/01/content_5576046.htm
[2] [PDF] 新时代德育理论解析与反思 - 社科网
https://www.sinoss.net/upload/resources/file/2024/07/03/35908.pdf
[3] [观点]张志勇、李婉颖:新时代德育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与实践要求
https://news.bnu.edu.cn/zx/xzdt/d90e24713cf04a4aacaccaa6bf0da6c4.htm
[4] 德育原理_河南大学_中国大学MOOC(慕课)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henu-351001
[5] [PDF]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索
https://www.educ-res.com/index.php/er/article/view/2969/2783
[6] 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中小学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1/content_61240.htm
[7] 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青少年全面发展 - 教育部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2112/t20211208_585655.html
[8] [PDF] 一体化视域下的课程德育 - 人民教育出版社
https://www.pep.com.cn/bks/kcjcjf/xszh/202503/W020250407383171145504.pdf
[9] 关于深入推进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施意见
https://www.fengxian.gov.cn/jyj/hdjl/wszqyj/20170828/1802-636d3045-1b40-4db2-b84d-0e9fbb982ccf.html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