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监会于近期修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明确提出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并购重组活跃度持续提升,深市上市公司积极投身并购重组浪潮,新质生产力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25 年 4 月 27 日,广州新莱福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301323.SZ)披露重大并购重组预案,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广州金南磁性材料有限公司 100% 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此次交易不仅是新莱福上市后首次重大资本运作,更折射出新材料行业在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共振下的战略布局新动向。
产业链整合与技术协同
根据预案公告显示,新莱福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金南磁材,交易金额预计达 70 亿元。金南磁材在永磁材料、软磁材料及 PM 粉末冶金领域拥有核心技术优势,其在家电、汽车、新能源等领域的市场基础与客户资源,与新莱福形成显著互补。通过整合双方在材料研发、生产工艺及市场渠道的优势,新莱福将构建从粉体研发到终端应用的全链条闭环,进一步巩固在功能材料领域的行业地位。
据了解,新莱福自1998年成立以来,始终秉持“专注功能材料,智造美好生活”的企业理念,深耕吸附功能材料、电子陶瓷材料、辐射防护材料、其他功能材料等领域。
业内人士认为,从技术层面看,双方虽在业务定位上各有侧重,但存在深度协同空间。例如,金南磁材的永磁材料技术可与新莱福的吸附功能材料形成技术叠加,开发更强吸附力或更具耐候性的高端消费品,为后续功能材料领域的发展打开想象空间。同时,在市场拓展方面,金南磁材在新能源汽车、风电等领域的客户资源,将帮助新莱福快速切入高增长赛道。值得一提的是,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单辆电动车需 3-10kg 钕铁硼磁材,2024 年国内新能源车产量突破 1200 万辆,直接拉动磁材需求增至 4.8 万吨,这为新莱福打开了全新的市场空间。
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共振
当前,新材料产业正处于政策支持与技术突破的双重风口。国家 “十四五” 规划明确将新材料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海、山东等地近期出台的政策进一步细化支持措施,例如上海市提出到 2027 年在新材料领域培育 10 家左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公司,并形成 3000 亿元并购交易规模。与此同时,全球新材料市场规模预计 2025 年将达 1.5 万亿美元,中国占比超过 30%,成为全球最大市场。
不仅如此,中国证监会于近期修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对高新技术产业并购给予政策倾斜。进一步明确 "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转型升级" 的导向,针对高新技术产业推出多项具体利好:一是建立 "快速审核通道",对符合 "卡脖子" 技术攻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向的并购重组项目,审核周期平均缩短 30% 以上;二是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定向增发、配股等方式募集配套资金时,适用更灵活的定价机制,降低融资成本;三是在税收层面,对重组涉及的资产转让、股权交易等给予增值税、企业所得税阶段性减免优惠。
新莱福作为新材料领域的领军企业,其重组方案符合 "培育新质生产力" 的政策导向,有望在审批流程、税收优惠等方面获得支持。此外,广东省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政策为双方的文化协同和资源整合提供了良好环境。
业内人士认为,优质并购重组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和产业资源的有机组合,助力上市公司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业务空间的全面拓展和价值链的优化升级,达到“1+1>2”的效果。新莱福与金南磁材的此次整合,正是一场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典范。
业绩提振凸显长期信心
从财务数据看,此次并购对新莱福的业绩提振效应显著。按 2024 年经营业绩测算,交易完成后新莱福年营收规模预计接近翻倍,净利润大幅提升 50% 以上。金南磁材未经审计的 2024 年营收为 5.02 亿元,净利润 8340.57 万元,若顺利并表,新莱福的盈利能力将得到实质性增强。此外,双方通过联合采购原材料、共享销售渠道等方式,有望降低采购成本并提升市场份额,进一步释放协同效应。
复牌后,新莱福股价呈现宽幅震荡,反映出市场对交易的分歧。4 月 28 日涨停后,股价在 5 月 8 日上涨 3.6% 后次日回调 2.24%,成交额最高达 2.08 亿元。浙商证券等机构给予 “买入” 评级,认为交易将显著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目标价 53.91 元较当前股价仍有 30% 以上上行空间。长期来看,若整合成功,新莱福有望在磁性材料领域形成技术壁垒,同时受益于新能源、高端制造等下游需求的持续增长,进一步巩固其在功能材料行业的龙头地位。
新莱福此次并购重组是其在材料产业升级浪潮中的关键落子。通过整合金南磁材的技术与市场资源,公司有望在永磁材料、粉末冶金等领域实现突破,同时契合国家新材料产业政策导向。尽管短期面临关联交易质疑与整合挑战,但长期来看,此次交易若能顺利落地,或将成为新莱福从 “材料供应商” 向 “解决方案服务商” 转型的重要里程碑,为股东创造可持续的价值回报。市场将持续关注审计评估进展、监管审批动态及整合成效,这些因素将最终决定此次并购能否真正实现 “1+1>2” 的战略目标。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