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白宗科
1长寿医学中心,深圳泽医医院;2中国(香港)细胞治疗研究院
《黄帝内经》开篇,是“上古天真伦篇”,特别寿命不同,原因如何。今日我们再看这段内容,结合我们对长寿医学认识,有了新的认识与大家分享,共同探讨长寿之道。
黄帝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意思是说,上古人寿百岁且动作不衰,如今之人年过半百,动作皆衰,因为时世变了,人就不行了吗? 岐伯对答,“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岐伯答道,上古时代的人,懂得养生之道,按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为,食饮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作劳,故能形神兼俱,活到天年。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喝,以妄为常,醉酒行房,恣情纵欲,以致耗散精气,不知道保持,也不去聚护精气神,只求快活一时,违背了人生乐苦有制,再加上起居无常,所以半百之后就衰老了。
上述所说,是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许多不正是我们现在所经历的吗?因此,长寿之道并不是那么神秘和遥不可及,关键在于明白其中的道理。
经上说,黄帝“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原文的意思是,真人掌握了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能够呼吸精气,超然独处,令精神内守,锻炼身体,使筋骨肌肉与整个身心达到高度协调统一,所以他的寿命同于天地同寿,而没有终了的时候。这是他修炼养生达到的境地。
黄帝又道,“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这个意思是说,在中古时期,有所谓的至人,具有淳厚的道德,全面地掌握养生之道,顺应阴阳四时之变化,远离世俗纷扰,积蓄精气,精神旺盛,身体运动自如,耳不聋眼不花,这是他延长寿命和强健身体的方法,这种人也可以归属真人的行列。
接着道,“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圣人则指那些能够安处于天地自然的环境之中,遵循八风(即指四季,昼夜,风雨和寒热变化)变化规律的人。他们使个人的嗜欲与世俗社会相适应,没有恼怒怨恨之情,行为不违背世俗常规,衣着朴素,举动也不炫耀于人,在外,他不使形体因为事物而过累,在内,没有任何思想负担,追求安静愉悦,以悠然自得为满足,所以他的形体不易衰老,精神不易耗散,寿命也可达到百岁左右。
最后说到贤人,“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大意是贤人能够依据天地的变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顺从阴阳的消长和适应四时的变迁,追随上古真人,使生活符合养生之道,这样的人也能增益寿命,但是增寿的有限的,达不到百岁。
基于以上我们对《黄帝内经》的解释,用现代的表达方式,可以归纳黄帝内经上所述长寿之人(真人,圣人和贤人)的主要特点:
掌握天地阴阳四时变化的规律;
锻炼身体,使筋骨与肌肉健壮;
外不过劳,生活符合养生之道;
内无烦恼,安于所处,顺应社会;
穿着装饰普通,举止不炫耀。
有人问,为什么《黄帝内经》没有提普通人?虽然没有提到普通人,但我们可以反过来推论,做不到上述特点的,可以归类为非长寿的普通人了。“肌肉若一”我们解释为锻炼身体,使筋骨肌肉与整个身心达到高度协调统一,简单说是老的时候,想动能动。 能健康长寿者,都或多或少具备上述几个特点。言到真人可“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指身体能运动自如,耳不聋眼不花。也有人会理解为禅定开悟的情景。提到贤人能“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意思是说效法天地的运行规律(如四季更替、昼夜循环),依从日月的升落特性(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观察星辰的位置与运行规律(如北斗指向、二十八宿),指导生活节律与时空对应关系。顺应阴阳的自然变化(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又主动调和阴阳的偏盛偏衰(如通过针灸、药物、食物等调节)。
仔细分析《黄帝内经》对真人、圣人和贤人的描述,可以看出三者的寿命是有差别的,真人与天同寿,圣人可达百岁,而贤人则未及。贤人与真人和圣人的重要差别是什么呢?是心态。提到真人和圣人时,都说到要精神内守,没有恼怒怨恨之情,内心安静,悠然自得。所以,内心的平静,不妄想执着,保持良好心态,知足,不抱怨。这样的人也是我们经常看到的高寿之人。讲到贤人时,只是说若能追随古真人,生活符合养生之道,也能增寿,但是有限的,并没有提到心态。这里应该不是疏忽,而是有意而为。今日阅读这些段落,可让我们推论出,对贤人的描述没有涉及心态,换句话说,假如不能做到以怨报德,心平气和,不抱怨计较,不嫉贤妒能,整天怨人尤天,即使遵从天地运行规律,生活节律能符合养生之道,可以有益于寿命,但有限的,甚至很难活到天年。正所谓,心情不畅,抑郁烦恼,久之身心必然遭殃,正所谓怒伤肝,喜伤心,恐伤肾,思伤脾,忧伤肺。
目前中国的平均寿命(2023年)已达78.6岁。超过100岁老人,2010年中国有约3.6万,2020年增至11.9万,并且中国首次超越美国和日本,成为全球百岁老人数量最多的国家(美国8万人,日本7.95万人)。与中国总人口相比,百岁老人的数量还是很少的,大约是8.43人/每10万人。深入分析这些长寿之人的特点,或多或少都具备上述的特点。
这些特点中,特别要说明的是关于天地阴阳四时八风的变化规律,过去主要提到的是外在环境的变化,现在要加上对人体生理和疾病发生原因、基本病理机制及治疗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人们可以通过在学校学习或自学,或耳闻目染,基本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对自然变化,四季,雨雪风霜,五谷杂粮,鱼肉蛋蔬菜水果品性,中草药作用等,能有比较基本甚至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懂得基本卫生健康常识。但是大部分人对人体器官生理和病理变化和功能的了解比较粗浅,所以希望健康的,有必要利用业余时间多学多听多记。能够掌握天地阴阳四时八风及基本人体生理医学的变化规律,并且让个人的生活顺应这些规律的变化,才能能获得延年益寿。生活常识很多,比如一日三餐要按时适量,睡觉冲风会诱发面瘫,淋雨易患肺炎,受凉会感冒,炎日会中暑,大汗易虚脱等。
了解长寿知识并身体力行,持之以恒,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有人说在现实生活很难实现,除非像古人那样,出家修炼才行。其实不然,不是做不到,大多是自律和毅力不够。
现代社会如何实现长寿,需要我们每个人反思,这里提出以下三点,大家共同探讨:
养生的智慧尚未广泛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认知之中。试问大家,有多少人明白或重视长寿的道理呢?大多数还是缺乏的或零碎的。许多人甚至认为,养生仅仅是中老年人的事,通常只在身体出现状况时,才意识到需要关注养生,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因此,养生的教育应从孩童时期开始,并在整个人生过程中要不断学习和掌握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和四季更迭原理,人体形成原理,万物生活规律,疾病原因和防治,了解基本医疗知识,学会如何顺应自然变化规律,在生命过程中学会适应社会变化和调整生活的节奏,进行与时变相宜的身心调养。
工作和生活环境往往缺乏合理安排和相互补充。社会生活是人的一生必须经历的重要阶段,毫无疑问,这个阶段对人的健康必然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政府、企业、学校等各个单位,建立符合自然和生理规律的工作时间,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健康的餐饮服务是很有必要的。个人要在完成工作目标的同时,做到劳逸结合,定期锻炼身体,衣着得体,随四季变化而为。家庭生活条件量力而为,以干净、方便和舒适为主。这里举例来说,诸葛亮深谙天地阴阳之道,却不幸英年早逝,享年54岁。他的早逝,不仅与他日夜操劳,内心焦虑有关,而且因刘禅不理国事,常听信谗言,导致他心力交瘁,积劳成疾。因此,工作和生活环境对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心态和情绪对身体影响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许多人认为锻炼好身体,营养搭配合理就可以了,其实心平气和对身体健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具备好的心态呢?首先我们需要找到心态不好的原因。常见的原因多在于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健康问题,自我期望和环境变化等。遇事先找自己的问题,学会自我反思,理解并接受自己的情绪,多读书或和家人、老师及朋友交流。正视问题和困境,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要和别人比,要和自己的过去比。只要有进步,只要在不断努力,保持乐观心态,一定能实现人生价值。可能成长过程中会遇到挫折,不幸,不公平的事,或不义之人,恃强凌弱、坑蒙拐骗。我们需要学会分辨是非,不贪图小利,不投机取巧,避免上当受骗。做好自我安全防范,合理维护自己的权益,必要时可以找有关部门解决。既不斤斤计较,也不放弃应有的权利。积极实践,“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必然会有“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冯道著《天道》)
通讯作者:李忠,深圳泽医细胞治疗研究院,广州省深圳市大鹏新区海康路生物家园5号楼,518119. 邮箱:lizhongus@163.com, 手机:18917686901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