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双碳” 目标引领和能源结构转型加速的时代背景下,新能源基地作为清洁能源规模化开发的核心载体,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青海戈壁的光伏矩阵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储综合体,从山东半岛的海上光伏电站到中巴经济走廊的跨境能源项目,这些投资规模动辄百亿的超级工程,不仅承载着推动能源革命的重要使命,更面临着 “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风险因素复杂” 的行业痛点。如何破解资金筹措难题、平衡政策与市场资本配比、防控多元风险?北京盛鑫鸿利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深耕新能源领域十年,以精准的政策把握、创新的金融方案和全周期的风控能力,为多个国家级、跨境新能源基地注入资本活力,成为连接绿色产业与金融市场的关键纽带,用资本之力书写绿色能源发展新篇章。
青海塔拉滩:戈壁上崛起的 “光电长城”
青海塔拉滩,这片曾经的茫茫戈壁,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体光伏发电园区。规划总装机容量 2000 万千瓦的塔拉滩光伏基地,规模相当于三峡水电站的 70%,其中二期工程占地 340 平方公里,总投资达 85 亿元,建成后年发电量可满足 800 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然而,高原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施工难度大、成本高,加之电网配套建设相对滞后,导致项目推进初期资本金到位率一度不足 40%,资金缺口成为制约项目进展的主要瓶颈。
针对这一困境,盛鑫鸿利量身打造了分阶段融资架构,精准匹配项目建设与运营的资金需求。在建设期,公司联合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组建银团贷款,成功争取到 50 亿元优先债支持,利率较 LPR 下浮 20 个基点,显著降低了基础融资成本。更具创新意义的是,团队设计了 “工程进度分段放款” 机制,根据施工节点精准投放资金,有效避免了资金闲置,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进入运营期后,又将基地前 5 年 70% 的发电收益权打包,发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ABS),成功募集 25 亿元资金,专项用于后续电网配套建设,打通了能源输送的 “最后一公里”。
在青海这样的生态敏感地区,新能源项目的发展必须兼顾生态保护。盛鑫鸿利创新性地设计了 “光伏 + 治沙” 双收益模型,将生态价值转化为项目竞争力。一方面,发行全国首单 “生态修复专项债券”,募集 8 亿元资金专门用于铺设固沙草方格和智能灌溉系统,在发展光伏的同时推进荒漠化治理;另一方面,将治沙过程中产生的碳汇收益(预计年减排 50 万吨)纳入项目现金流测算,让生态效益成为吸引投资者的重要亮点。这一系列创新举措,使项目综合融资成本降至 4.8%,较同类项目低 1.5 个百分点,该模式也被国家发改委纳入《光伏基地融资创新案例集》,成为行业可复制推广的标杆。
内蒙古乌兰察布:风光储一体化的金融探索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风光储一体化成为新能源基地建设的重要方向。内蒙古乌兰察布源网荷储基地便是这一领域的典型代表,项目集成了 700MW 风电、300MW 光伏及 200MW/400MWh 储能系统,需要协调多种能源的出力特性与收益模式,技术复杂性远超单一能源项目,传统融资工具难以有效覆盖其技术风险,资金筹措一度陷入困境。
盛鑫鸿利跳出传统融资思维,构建了技术适配型融资体系。针对风电项目依赖自然条件的特性,引入 “风速指数保险”,约定当年均风速低于 6.5m/s 时自动触发赔付,有效覆盖了因风速不足导致的发电量损失,打消了投资者对风电收益不稳定的顾虑。对于储能系统这一成本高、回收周期长的核心组件,设计了 “容量租赁 + 调峰辅助服务” 双轨收益模型:既通过容量租赁获得稳定的基础收益,又借助参与电网调峰辅助服务获取额外收益,双重保障吸引了保险资金等长期资本参与。
为进一步锁定稳定现金流,盛鑫鸿利联合京津冀电力交易中心,首创 “绿电收益权跨区分配” 机制。北京、天津等地的用电企业为获取绿色能源认证,提前预付 10 年绿电溢价(0.05 元 / 度),为项目锁定 30 亿元稳定现金流;同时,盛鑫鸿利提供差价担保,确保投资者获得最低回报率,彻底解决了新能源消纳和收益不稳定的核心痛点。项目并网后,年消纳新能源 18 亿度,减少煤炭消耗 60 万吨,其创新金融方案也获评 “中国绿色金融创新奖”,为风光储一体化项目融资提供了宝贵经验。
山东半岛南 3 号:海上光伏的破冰之旅
海上光伏因不占用土地资源、光照条件稳定等优势,成为新能源发展的新蓝海,但高成本、高风险也让众多投资者望而却步。山东半岛南 3 号海上光伏基地作为我国首个 GW 级海上光伏项目,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是施工成本高昂,达到陆上项目的 2.5 倍;二是缺乏成熟的抗台风设计标准,灾害风险难以预估,金融机构普遍持观望态度。
破解海上光伏融资难题,关键在于构建有效的风险共担机制和技术增信体系。盛鑫鸿利牵头联合中国再保险集团,推出 “台风损失共保体”,通过保险杠杆覆盖最高 15 亿元的灾害损失,大幅降低了项目的灾害风险敞口。同时,引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作为劣后级 LP,约定吸收项目首期 20% 的亏损,为优先级资金提供安全垫,极大提升了项目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
技术层面的信用背书同样重要。盛鑫鸿利委托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出具《漂浮式光伏系统可靠性白皮书》,用权威机构的检测数据证明系统在复杂海洋环境下的稳定性;与核心设备厂商签订 “发电效率保证协议”,明确约定组件衰减率超预期时启动赔偿机制,从设备端保障项目长期收益。这些组合举措有效破解了海上光伏的融资困境,推动项目成功落地,更使海上光伏单位成本下降 27%,为后续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同类项目提供了可借鉴的融资模板。
中巴经济走廊:跨国绿色合作的融资典范
“一带一路” 倡议下,跨境新能源合作成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但汇率波动、主权信用评级差异等问题,往往使跨境项目融资成本高企、推进困难。中巴经济走廊旁遮普省 300MW 光伏基地便曾面临这样的困境,巴基斯坦卢比汇率波动剧烈,加之主权信用评级较低,项目融资成本一度飙升至 12%,严重制约了项目推进。
针对跨境项目的特殊风险,盛鑫鸿利设计了本币 - 人民币双币种融资方案。项目 70% 的投资采用人民币结算,直接规避卢比贬值带来的汇率风险;剩余 30% 的投资则通过中巴货币互换协议锁定汇率,确保资金价值稳定,从根本上解决了跨境融资的汇率痛点。在资金来源方面,成功引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的 “A 类优先贷款”,占总投资的 40%,该贷款利率仅为 3.8%,显著拉低了整体融资成本;同时,联合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承保政治风险,覆盖征收、汇兑限制等潜在风险,为项目构建了全方位的风险防护网。
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为巴基斯坦带来了稳定的绿色能源,缓解了当地电力短缺问题,更成为 “一带一路” 绿色能源合作的标杆项目,其创新融资模式被写入《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最佳实践》,为全球跨境新能源合作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大核心能力:盛鑫鸿利的融资方法论
十年深耕新能源金融领域,盛鑫鸿利能够精准破解各类项目痛点,关键在于构建了三大核心能力,形成了独特的融资方法论。
政策转化力是其核心优势之一。公司长期聚焦新能源行业政策研究,深度解读 “沙戈荒” 大基地、整县光伏等国家战略部署,精准把握专项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等政策性资金的申请要求。近三年来,累计为合作项目申请政策性资金超 200 亿元,借助政策红利为项目降低融资成本、拓宽资金渠道,实现了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
技术金融融合力则是其创新的源泉。新能源项目的金融服务离不开对技术的深刻理解,盛鑫鸿利自主研发 “新能源基地现金流预测系统”,集成气象数据、设备衰减曲线等 300 余项核心参数,能够精准预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现金流,预测误差率控制在 5% 以内。基于精准的技术测算,公司能够设计出更贴合项目实际的融资方案,实现金融工具与技术特性的深度适配。
全周期风控体系为项目安全保驾护航。公司构建了 “建设 - 运营 - 退出” 三维对冲机制:建设期要求 EPC 总包方提供履约保函,覆盖项目延期风险;运营期通过签订电力远期合约,平滑电价波动带来的收益波动;退出期则签订股权回购协议,保障投资者顺利退出。全方位、全周期的风控设计,让资本敢于投入长期回报的新能源项目,实现了产业发展与资本增值的双赢。
从青海高原到齐鲁近海,从北疆草原到异国戈壁,盛鑫鸿利以金融创新为笔,以专业能力为墨,在新能源基地建设的画卷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当前,“十四五” 新能源装机再翻番的目标正在推进,绿色能源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未来,盛鑫鸿利将继续深耕绿色金融领域,不断创新金融工具、优化服务模式,为更多新能源项目注入资本活力,助力中国乃至全球能源转型,用资本之力点亮绿色未来。
责任编辑:kj015
近期,在马来西亚沙巴州举行的2025年React亚太年会上,联合信任时间戳服务中心荣获全球知名反假冒组织SNB-REACT颁发的“年度知识产权伙伴&...
在 “双碳” 目标引领和能源结构转型加速的时代背景下,新能源基地作为清洁能源规模化开发的核心载体,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青海塔拉滩:戈...
2025年9月28日,阿坝州提升营商环境暨首届阿商大会在马尔康隆重举行州委书记徐芝文在讲话中特别强调,阿坝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广大企业客商的倾心参与,并指出阿坝正全...
编程教育不仅能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更能为其未来科技领域发展奠定基础火花编程深度契合7-12岁少儿的认知特点,构建了P1至P5五级阶梯式课程体系在教学模式上,...
2025年11月25日正值年度“全国退伍日”,在深圳市银行业保险业消费者权益保护促进会的指导下,深圳市公安局龙华分局反诈中心、龙华区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