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化名)在2岁时,他的父母就发现他经常性出现侧头视物的现象。因“侧头视物”长达4年,初期被误诊为单纯性屈光不正,经长期戴镜矫正无效后,最终在顺德爱尔眼科医院被确诊为家族性渗出性视网膜病变(FEVR)。
初现端倪:异常的“侧头视物”
2019年,当同龄的孩子开始蹦蹦跳跳地探索世界时,年仅2岁的浩浩却表现出一个让父母忧心忡忡的习惯——他总是喜欢侧着头看东西。在成人的认知里,这或许是孩子一个不经意的调皮动作,但细心的父母察觉到了其中的不寻常,他们立即带着浩浩踏上了求医之路。
他们先后来到本地医院以及其他市的眼科医院。经过检查,两家医院均给出了“屈光不正”的诊断。这是一个在儿童中非常普遍的诊断,意指眼睛无法将外界光线准确聚焦于视网膜上,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对于浩浩而言,他左眼的近视问题尤为突出。于是,按照诊疗方案,医生为浩浩验配了框架眼镜,期望通过光学矫正来解决他的视力问题,并纠正其侧头视物的异常姿态。
迷雾重重:三年矫正,为何无效?
戴上小眼镜的浩浩,似乎进入了常规的视力矫正轨道。然而,连续几年的复查结果都像一记警钟,敲在父母心上:浩浩左眼的近视度数加深速度异常迅猛,远超出正常儿童的生理性近视增长水平。更令人困惑的是,尽管戴上了矫正眼镜,浩浩那个标志性的侧头视物姿势丝毫没有改变。
浩浩父母不由得心生疑惑:如果侧头是因屈光不正所致,为何矫正后无效?如果无效,那真正的病因又是什么?经历长达三年的等待与观察,面对持续的异常表现和快速进展的近视,无助与焦虑之下,浩浩的父母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停止让浩浩继续戴镜。或许在他们看来,既然戴镜无法解决问题,那么它本身可能就是一个错误的方案。
停戴框架眼镜一年后,浩浩父母心中的疑虑始终未能消散。怀着最后一线希望,浩浩的父母带他来到了顺德爱尔眼科医院,寻求一个最终的答案。
在顺德爱尔眼科医院视光及小儿眼病科,刘巧萍主任没有简单地按照既往病历的屈光不正进行矫治,而是仔细聆听了浩浩父母长达四年的求医经历,“之前一直认为是近视的原因,戴了三年的眼镜,侧头视物的问题没有改善,近视度数也越来越深。”浩浩的妈妈讲述道。特别是“戴镜后依旧侧头”和“单眼近视飞速进展”这两个关键疑点,引起刘巧萍主任的警觉,怀疑浩浩并非表面上的屈光不正那么简单。
随后,刘巧萍主任为浩浩安排了一系列深入且精准的检查。综合所有检查结果,浩浩被确诊为家族性渗出性视网膜病变。“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眼底疾病,根本病因在于周边视网膜的血管发育障碍。”刘巧萍主任解释道。由于血管不能正常生长至视网膜最边缘,导致缺氧的周边部视网膜试图长出异常、脆弱的新生血管来“自救”。这些新生血管极易渗漏、出血,并形成纤维增生膜,随着膜的收缩,会像“胶水干了”一样牵拉视网膜,形成皱褶,最终可能导致视网膜脱离,造成不可逆的严重视力损伤。
浩浩的“侧头视物”,正是他的一种代偿行为。他可能是在无意中寻找一个能避开视网膜皱褶或病变区域的视野角度,以获得相对清晰的影像。而他左眼近视的快速进展,也很可能是由于眼后段结构的异常改变所致。

眼底照相
儿童眼病检查,必须“到位”与“到边”
当孩子出现侧头、眯眼等视物异常时,许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可能近视了”。然而,浩浩的情况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看似普通的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着更为复杂的眼病。
常规的电脑验光就像检查一扇窗户的模糊度,只能判断是否存在“屈光不正”。但对于FEVR这种病变发生在视网膜最边缘地带的疾病,关键在于检查整个“相机底片”是否健康无损。“提前检查、早期诊断和干预是阻断病情发展的关键。对于FEVR,等到孩子自觉视力下降或出现明显斜视时,视网膜可能已发生不可逆的牵拉甚至脱离,造成永久性视力损伤。”顺德爱尔眼科医院视光及小儿眼病科主任刘巧萍强调道。因此,当孩子矫正视力不理想、度数增长异常或日常行为异常持续存在时,请前往专业的眼科医疗机构进行深度检查。多一份警惕,多一项精准检查,就是为孩子的光明未来多上一份最坚实的保险。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