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山东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2025级的李静姝。恰如鲁迅所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场为留守儿童筹备物资的轻奔赴,让我忽然懂了:青春从不是孤岛上的喧嚣,而是把自己的温度,轻轻揉进山乡褶皱里的温柔。
我从未追问过那些洗得松软的厚外套,会裹住哪具在山风里瑟缩的小小身躯;也没打听那些塞在纸箱角落的水果糖,会甜了哪个孩子冻红的嘴角——就像往暗夜递出一盏灯,不必看清被照亮的脸,只需要知道,有人借着这束光,能把脚下的路踩得更暖一点。这份善意从不是单向的倾泻:当我把毛衣叠得棱角分明时,指尖接住的是“我能为他人撑片暖”的笃定;当歪扭的星星画满祝福卡时,心里涨满的是“我的在意能翻山越岭”的柔软。原来“赠人玫瑰”的真意,从不是等那缕香绕回自己指尖,而是在递出的瞬间,就把自己的日子焐得暖烘烘的。
青春的分量,从不在声张的表达里,而在沉静的奔赴中。我们把旧物折成包裹,其实是把青春里的热忱,打包成能穿越山海的信笺——那些没写地址的牵挂,会落在某个教室的窗台,或是某双攥紧的小手里。就像野火后的春草,我们递出的每份暖,都是让希望破土的风;那些没收到回音的奔赴,早把自己的青春,织成了更柔软的人间。
我深知,我们无法立刻抚平生活的褶皱,却能做伸手轻揉的人。当个体的微光汇入山乡的期待,青春便有了穿越距离的力量——不必追问归处,因为善意本身,就是最动人的答案。那些山那边的“未知数”,从不是善意的终点,而是青春与远方的共振:我们以年轻的名义俯身,不为看见被照亮的脸,只为确认:这世间的冷,能被我们的光,轻轻焐热几分。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