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下,一根绣花针在丝绸上游走,众多外国贵宾围站在旁,专注地看着她手中的针线。这正是孙颖在一带一路、中非论坛等重要国家级外交活动中展示京绣技艺的场景。

2025年 9月中非合作论坛峰会-非遗互动展示区
作为唯一的京绣艺术代表,她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1976年,19岁的孙颖走进北京剧装厂,师从戏曲服装图案设计大师尹元贞、王敏政。从那时起,她的世界便与一根绣花针 、几缕丝线紧紧相连。
“刚进厂时,看着老师傅们一针一线绣出栩栩如生的龙飞凤舞,觉得神奇极了。”孙颖回忆道。在师傅的严格指导下,她从最基础的针法学起,每天练习数十个小时。三年后,她开始为张君秋、袁世海等京剧表演艺术家设计剧装图案,“每次看到演员穿上我设计的戏服登台,就感到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在京绣的体系里,一件优秀的作品,须达“材美、工严、仪庄”三重境界。材美,是料韵天成的贵气——金银线流光,真丝绒凝润;工严,是针法里的极致匠心,盘金绣如金河流淌,打籽绣似繁星缀面;仪庄,是京绣的魂魄所在,纹样有规、色彩循礼,龙姿凤态皆合古制。
孙颖的指尖捻起金线时,光线流转,宛若熔金。这不仅是皇家专属的贵气,更是她技艺生涯的起点。近半个世纪的从业生涯中,孙颖设计及工艺监制了多部大型庆典歌舞剧、戏曲、影视剧等表演服装,作品屡获北京“工美杯”、“红星杯”等国家级、省市级大赛奖项。但她最引以为傲的,是带领团队为故宫博物院、恭王府等国家级文物单位复制的二百余件一、二级绣品文物。

孙颖带领团队制作的京绣作品:《帝王十二章》获得北京工美杯珍品奖、北京“工美杯”金奖 (2016)

孙颖带领团队制作的京绣作品:《云海展金翅》(2024)
走进故宫的文物库房,面对数百年前的帝后龙袍,孙颖和团队深感责任重大。“这些文物不仅技艺精湛,更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他们仔细研究每一件文物的针法、用色、用料,努力恢复京绣多种濒临失传的技艺针法。经过数年努力,复制的绣品经专家鉴定基本达到文物原状水平,被故宫博物院等永久收藏。

孙颖在北京剧装厂,带领团队复制故宫绣品文物项目——故宫坤宁宫清帝后大婚喜帐 ( 复制品 )

故宫陈丽华院长验收北京剧装厂制作坤宁宫幔帐(2003年验收照)


仿清荣宪公主黄缎穿珠绣八团龙女袍(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图书馆)
“复制文物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与古人对话的过程。”孙颖说,每一件龙袍背后,都有那个时代的审美与工艺密码,解开这些密码,才能让京绣技艺真正传承下去。
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孙颖深知传承的重要性。她不仅被多所大中院校聘为客座教授,还带领团队与院校合作完成多项国家及北京市艺术基金项目。在她的努力下,古老的京绣技艺在年轻人中生根发芽。
近年来,孙颖将目光投向京绣的创新与推广。她与工作室开发了一系列京绣文创产品,让这门曾经只为皇室服务的技艺,走入寻常百姓家。她说:“非遗不能只活在博物馆里,更要活在当下,活在生活中。”
从剧装厂的小学徒,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从为京剧名家设计戏服,到复制故宫龙袍,再到在外交舞台上展示中华文化,孙颖用近五十年的时间,一针一线地绣出了自己的锦绣人生。
如今,年过花甲的孙颖依然每天与针线为伴。“我这辈子就做了京绣这一件事,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了解、喜欢这门技艺,让京绣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
孙颖与她的京绣,仍在继续这场对话,针起针落间,又是一幅新的锦绣图景正在生成。
责任编辑:kj015